用工企业:
缺乏坚韧性是“农二代”的通病
如今,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80后、90后的“新鲜血液”,但是对这个群体也表现出相当的担忧。“敬业精神差,工作的耐受能力差,缺乏坚韧性。”这是许多企业普遍反映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你为什么要离开公司?是因为公司待遇不好?还是福利不好?或者是加班太多?”“都不是,就是想再出去看看。”在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叶致眼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们远不如前面几代农民工那么好琢磨。
“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不够,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态。”叶致说。如今公司有员工200多人,18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吃不了什么苦,公司只能尽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比如提供阅览室、体育场所,但这似乎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为了公司稳定,叶致只得倾向于大量启用70后员工,“这部分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相对比较稳定。”
对新生代农民工百思不得其解的大有人在。衢州杭甬变压器有限公司老总范利东就是其中一个。2007年开始,公司就开始联手学校,出资为公司培养40多名初中毕业的技校生。三年过去了,来单位实习的40多名学生实习一年后,现在只剩下六七个,并且这几个还不是稳定的。1800元一个月的实习工资,包中饭,实习期间公司提供宿舍,水电费全免,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范利东怎么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他们一走不是一个人,而是同学一起一群走。”对此,范利东表示“很郁闷”。如今,该公司有员工300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过强的流动性让范利东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心病。对于这个现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这个群体进行了描述:新生代农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农业常识;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曾几何时,农民工就是一副吃苦耐劳的形象。而今“新人换旧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长为农村流动人群的主力:他们“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历,“新”在对城市生活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的家庭负担。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对岗位的选择更加理性,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比“饭碗”更重要。当然,他们也有着不同于父辈们的躁动不安与迷茫。
在进与退,城市与农村,梦想与困惑之间,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地诠释着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正在改变着他们的就业观,也为企业、为社会提出一道全新的命题。(记者蓝晨 通讯员廖建霞 毛朝阳)
链接
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据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我市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21万,外出就业农民工49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迈入社会的80后、90后农民工。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