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浙江开化县5月7日电 屋后是连绵的大山,郁郁葱葱;屋前是一江碧水,波光粼粼。幢幢新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年轻的村民或上山采茶或忙于农活,年老的村民干完家务在村公园里健身,欢声笑语在村庄的上空轻轻飘荡。步入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印入眼帘的和谐画面让人感觉身心舒畅,如同进入美丽画卷般让人心旷神怡。
金星村位于开化县205国道旁,城华对接的城中村,距华埠集镇3公里,距县城12公里,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村264户人;山地总面积11179亩。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省级山区生态优化平衡试点村、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区、浙江省首批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首批绿化示范村、省级基层先进党组织,也是远近闻名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规划引领建设和谐新农村
60年前,金星和当时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村民经常为衣、食、住、行发愁,村内道路泥泞,房屋凌乱,交通极为不便。而今,金星的村民盖了楼房,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屋,康庄大道通向家家户户,很多农民上了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老年活动中心、村医疗卫生服务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休闲公园化、生活城市化。
中共开化县委常委、华埠镇党委书记余尧正接受采访时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立足现有基础,区别轻重缓急,认真抓好村民急需急盼的实事,滚动建设,积小成大。因此,规划成为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该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与整合作用,在充分审视独特的生态优势,以及小县大城建设、对接步伐加快的机遇优势等基础上,放眼长远,聘请浙江大学对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系统规划,确立了建设特色经济强村的目标,构划了“民富村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新农村发展蓝图。在规划制订中,始终体现生态特色,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规划的规范功能,使新农村建设在高起点、高平台上稳步有序地推进。
与此同时,该村坚持把村民增收致富放在首位。通过培训转移一批、集镇吸纳一批、产业带动一批,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创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比如,每年免费为村民举办名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金星村有着便捷的交通地理优势,该村就鼓励村民跳出传统的农业生产圈子,走出家门外出创业发展,目前全村60%的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经商。
再有一条,就是坚持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重点。近5年来,共投入400多万用于村庄整治和建设。硬化上,完成全村“五纵四横”道路修建、改建,95%农户消灭了“赤膊墙”。绿化上,建成中心公园和环溪绿化景观带,营造了“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独特风景。洁化上,做到治厕、治污与新型能源工程相结合,拆除露天粪坑,建造村内公厕,做到垃圾治理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建立“三包、集中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机制,设置垃圾箱25只,卫生保洁员2名,每天清扫公共场所卫生。亮化上,安装路灯35盏,方便了行人,扮靓了村容。
还有一个,就是村两委班子及配套组织健全,村干部合心合拍,共同为村民解难,为发展服务。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建立了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公开村务、财务,让村民真正享有“四权”,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村里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建立了村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村里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全体村民同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修订了村规民约,注重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融洽干群关系,民风淳朴,村风文明,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赌博现象、无封建迷信活动。
绿色经济鼓起村民钱袋子
绿萝轻展、汤色清翠,金星村的茶叶是个生态农产品,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03年,村支书郑初一从县特产局引进了茶叶优质苗,带领群众不断摸索,茶叶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也不断提高。2006年,村里研究出台了补助政策,每亩名茶由村里补助苗款200元,多种多补,通过带头试验示范,政策引导,全村已发展名茶800多亩,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在金星村,不少村民靠种茶走上了致富路,茶农也从当初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220户,仅名茶一项每年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成为村民增收主渠道之一。
为了方便茶农加工和销售,村里又办起了名茶加工厂,2008年,该村成立了金星村名茶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科技信息合作的“四位一体”组织形式,实现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增加茶农的收入,使名茶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方便了农户销售,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2008年,中央下发10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金星村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村民代表的表决通过的程序后,将村集体近万亩山林分到农户经营。林改后,林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原先3000多亩荒山,林改后一年全部绿化,他们像种田一样种山,像种菜一样种树,购买复合肥上山抚育。
村民徐怡理相告,村里林权改革后,许多村民不用出去做事也家打理好山林就有收入,“2008年年底分到山林13亩,我家去年就增加收入一万多元,还有很多村民比我还要多,这样村民就有了造林积极性。勤施肥、勤锄草,我去年种下的树苗,今年已长到120厘米高了。”徐怡理喜滋滋地说。
据悉,林改后平均每户农民可增加收入5多万元,而且是持续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此举受到村民们的称赞。到2009年底,该村村民人均收入从1994年的0.18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2万元。
节能供给生活处处可“低碳”
“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几年前,这些时尚的用语对于金星村村民来说,还是一组陌生的词语。但如今,装太阳能、建沼气池、生态环保……这些新词已悄然走近该村村民的身边,他们过上了“低碳生活”。
“我是村里第二批建设沼气池的,在2004年就用上沼气,为我节约了很多开支的同时,还告别了以前烧柴禾时烟雾呛鼻、烟灰弥漫的日子,还有效地保护了村里的生态资源。”正准备拧开灶具开关的金星村村民夏建新对用上沼气表示非常高兴,他乐呵呵地说:“沼气除了用于烧饭菜以外,多余的气体还可用于烧开水,省时省力。”
一旁的村民老徐接过话茬:“我做过测算,以前每天烧柴禾约1元钱,液化气需1.3元,而用沼气就省多了,原材料不够可以到附件养殖场里买,每天沼气支出不到五角钱,对我们农户来说用沼气既方便又实惠。”
县能源办主任罗永成介绍说,该村于2003年开始实施“器、气、池”(即: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池)三结合能源生态示范建设,经过村两委的积极努力,到目前已建户用沼气池102只,总容积816立方米。罗就成说:“该村两委十分重视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先后在全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5台;建生活污水净化池2处,总容积180立方米。通过项目建设,村民用上了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了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减少了对薪材使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
“鸡舍、猪圈里的粪便以及田里的稻草都成了沼气原料,沼渣肥田,我们村里种的茶叶、蔬菜不用农药、化肥,产出的都是绿色食品!”村民老徐还对笔者谈起了他的“节水经”,“我家用水可是一点没有浪费,都是一水多用,淘米水用来洗菜、浇花、洗衣服的水攒着用来冲厕所……”
如今,金星村村民多数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生活污水通过净化处理排放,达到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