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原的亲人将他的手稿捐给了天一阁 记者 盛高摄
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昨天早上,天一阁博物馆里,阳光透过树叶撒在院子里,一场隆重的捐赠仪式正在这里进行。
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与王国维、陈寅恪齐名的陈登原先生后人正式将陈登原先生的手稿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
参加仪式的有陈登原先生的长子陈宜张、三儿子陈宜周,宁波市长毛光烈也出席了仪式,并作了讲话。市长出席手稿捐赠活动,这在天一阁尚属首次。
市长收到镇江来信
今年3月,毛光烈收到一封来自江苏镇江的信,写信人便是陈登原的三儿子陈宜周。
在信里,陈宜周说起了自己的父亲,近代史学名家陈登原。
“在近代宁波史学学者中,父亲堪称顶尖人物。但我长兄陈宜张是中科院院士,而我是江苏大学理学院教授,家里人不习文史。”因而,陈宜周表示,愿将父亲的手稿全部捐赠给家乡的天一阁博物馆。
看到这封信后,毛光烈很触动,做了如下批示:这是爱国、爱乡的善举,意义重大,精神可嘉,请相关部门在具体了解基础上,研究衔接工作方案,精心周密安排组织。
在毛光烈的重视下,宁波市政府随即派出三位工作人员来到镇江和陈家进行了衔接,所有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
“这是个重要而特别的日子,我感谢毛市长对此事的重视,也感谢宁波市政府能给予我父亲如此之高的礼待。”阔别60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宁波,昨天的仪式上,陈宜周的手微微发抖,内心激动。
陈登原手稿极具学术价值
陈登原先生又名登元,字伯瀛,生于1900年,余姚周巷人(现为慈溪市)。
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的他曾任教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宁波女中、中山大学、之江大学等院校,解放后又应著名史学家候外庐先生的邀请,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1975年病逝于西安,终年75岁。
陈登元先生崇尚实学,不好空论。他的读书笔记《国史旧闻》搜罗广、梳理精,蜚声海外;他的《天一阁藏书考》是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天一阁藏书史的专著;他的《地赋丛钞》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开山之作……
上世纪90年代,陈家曾将父亲包括《天一阁藏书考》在内的一部分书稿捐给天一阁,而昨天,陈家又将家族保留的先生手稿共42种、127册,以及先生的其他文章著作12种、45册,全部捐赠给天一阁。
据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介绍,捐赠的这些书中,有十分珍贵的《国史旧闻》、《地赋丛钞》手稿本,还有23种至今尚未出版的手稿,如《明史偶拾》、《甸南读书志》、《古诗研究》等等,都具有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
市长要求:在全市倡导读书
“手稿入藏后一定要精心保管。在向陈家表示感谢的同时,我们也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市倡导读书、学习活动,为宁波的科学、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昨天,身着淡蓝色衬衣、黑色西裤的毛光烈显得格外儒雅庄重。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是具有开放创新精神的港口城市。”毛光烈说,“这次的仪式看似一个小规模的活动,但是我们能从中吸取知识素养,增添精神力量。”做完讲话后,毛光烈来到两位捐赠人的身边,和他们一一握手,并不断地说着“谢谢”。
自2005年1月出任宁波市市长,重视宁波文化发展就成了毛光烈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2006年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在毛光烈的提议下,宁波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了重要议题。
在接受《文化产业周刊》专访时,毛光烈曾发表了自己对文化的看法: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是一个世界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文化的确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