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般的丹麦馆 |
|
|
日本馆玩的就是高科技 | |
小细节能反映大理念。世博场馆每一个展示设计,到底有什么“隐语”,需要细细解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也许就藏在不经意的一瞥中。请停下脚步,转动思想大门,细看、静听,你有没有看到天空中飞鸟划过的痕迹?有没有读懂一汪碧水下的良苦用心?
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和丹麦馆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同一个命题:生活在城市里,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对话?它们不约而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天空、飞鸟、滩涂、海水……
高科技背后有没有相同的灵魂?
会发电的地板、能捕捉笑容的相机、演奏《茉莉花》的机器人,能打电话、看电视的“生活墙”……日本馆在本届世博会上展出了几十项高科技技术。观展时,不少观众对这些高科技展品啧啧称奇。可是,要想读懂日本馆的主题,只看技术还不够。
展厅内,代表最新科技的超大屏幕,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故事娓娓道来:藤前滩涂原是候鸟栖息的中转站,曾被规划成垃圾填埋地,当地市民自发采取行动,削减垃圾量,流入滩涂的河水恢复清澈,人与人的“联接”守护了这片滩涂。
在日本馆的设想中,未来的城市和郊区已融为一体,推开窗可见森林;“万能相机”具有超高清及超望远功能,清晰拍摄到天空中飞鸟的羽毛,人们借此发现稀世珍禽朱鹮的踪迹,随后开启上网功能,将照片即时发到互联网上,与千里之外的朋友分享;出门基本靠走,距离稍远则使用单人电动车,概念车“i-real”,车身半开放,两个轮子,一人坐椅,超低能耗,轻巧、流畅的操作能使它像人的手脚般自由活动。它代表的“密码”是亲近自然,和世界“联接”——乘坐它出行,能感受阳光和清风,在擦肩而过中和陌生人变成朋友。
珍视“心灵的联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来克服仅凭技术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正是日本馆隐藏在布展细节下的“密码”。
“小美人鱼”为何千里迢迢到上海?
丹麦馆有小美人鱼雕像,几乎人尽皆知。与她合影成了许多游客逛丹麦馆的第一件事。可是,丹麦人心中的国宝千里迢迢从首都哥本哈根到上海,仅为吸引眼球,赚人气吗?
进馆第一个展项是一部短片,讲述“小美人鱼”如何运到上海。它安坐大货车车厢,在哥本哈根街头缓慢前行。市民自发聚在路边,行注目礼。特写镜头定格在年迈老者的脸上,眼中盛满不舍……对丹麦人来说,“小美人鱼”代表了他们的自豪与梦想——举世闻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和他闪烁着崇高人性和人类理想的作品。
如今,“小美人鱼”雕像被一池碧水环绕,静静端坐在丹麦馆门前的下沉式广场中央。
不惜让国宝远离故土,还煞费苦心地复制海水,这一系列行为背后隐藏的“密码”,你可曾领会?上海和哥本哈根都是港口城市,都面临从工业港口和交通枢纽向城市文化社交中心的转变。过去,由于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大量排放,哥本哈根港口里的水相当污浊。丹麦马上采取措施,迁走工厂,变工业区为公园,净化污水,再排入大海。如今,在哥本哈根港口里游泳不会危及健康,当地人又多了一条享受城市生活的新途径。
丹麦馆设计了自行车道和屋顶花园。人们骑单车在都市里穿梭,享清风拂面、听鸟语花香,中途停在海港浴场,在“小美人鱼”身边游泳……
有干净的水和空气,随时随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朗格宁海湾,到黄浦江畔,“小美人鱼”静静诉说着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丹麦人把国宝带到上海,良苦用心也许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