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2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为病人铺床叠被、喂饭倒水、端屎倒尿,对于本报曾报道过在杭州市中医院肾病区当护工的谢远花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不过,两年下来,她还是没能习惯晚上的睡觉问题。由于是24小时陪护,晚上也不能离开,睡觉只能在旁边弄张小躺椅或架块小木板凑合。
今天是护士节,社会一直在呼吁关心护士,也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另一个特殊的群体——护工,作为护士队伍重要补充的她们,虽然称呼只有一字之差,但她们的境遇有很大的不同。
无陪护病房一床难求
和别的医院护工比起来,省人民医院的护工可能多一些晋升的机会。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省人民医院率先在全省推出无陪护病房,将护士分为三个层次,吸纳护工到护士队伍中,来做基础的护理工作。
昨天,省人民医院公布了14病区(肝胆肛肠科)和23病区(心内科)两个试点病区的问卷调查情况,发现病人满意率达到99%。
70多岁的刘奶奶因心脏病经常住院。前几天身体不舒服,又要到省人民医院住院。没想到因为是“示范病房”,床位特别紧张,刘奶奶等了几天才住进去。如今护士及护工照顾得贴心,令她十分满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能像刘奶奶这样幸运,两病区100多个床位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一床难求。
“有些病人情况不是很了解,不是这两个病区的人也要求来住无陪护病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蔡学联说,面对这种情况,她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做好解释工作。
既然“无陪护病房”如此吃香,为什么不大量增加呢?有关人士表示,像省人民医院的试点病区,护士增加1/3,并增配护工,但目前尚不增加病人费用,全靠医院自身投入,因此短时间还不可能铺开。
护工的招聘工作也不尽如人意。一些干得好的护工不愿留在护士队伍中,因为她们觉得不如自己原先自由。
护工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因此培训专业的护工队伍,加强医疗专业知识的教育,甚至要有一定的专业资质考核,成为当务之急。
无陪护病床能否推广,护工能否正式加入护士队伍,尚在探索中。
护工做长了都有脊柱问题
两张四角凳架上一块硬木板,放在病房门口的这两样东西,就是谢远花晚上睡觉的地方。“每晚缩着身子,动也不敢动,就怕随便一动,会不小心摔到地上。一个晚上筋骨做下来,第二天腰酸背痛是肯定的。”谢远花说。
才做了两年,儿子说她的背已经有点驼了。
“因为天天睡躺椅、木板,时间一长,背脊难免弯曲,这是做护工的通病。”身边几个时间做得比她长的老护工说,最可怕的是,难得回趟家,反而睡不惯舒适的软床,非得换躺椅或木板床才能睡着。
“为赚钱,要24小时呆在病房里。现在的医院,连病床都不够,更不用说陪护床。虽然医院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躺椅,但有些病房,根本放不下这么多躺椅,所以有的护工只能拿几张凳子拼拼弄张临时床。”市中医院后勤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员新说,作为天天跟护工打交道的人,他很明白护工工作环境的艰苦。
家属的不理解最闹心
童红芝,47岁,安徽人,已有五六年护工工作经验,目前在杭州市二医院工作。
“只要干过的人都知道,做护工比在乡下干农活还累,只是可以少晒太阳。”童红芝说,“城里人是吃不消的,你看做护工的,不少是家里实在有困难才出来的。在病人和家属心里,地位更是和护士不好比。”看在护工每天能拿到现钱的份上,累点也认了。但有些病人家属的不理解,甚至出语伤人,让她们很委屈。
童红芝曾护理过一位偏瘫的退休老人,老人本人很好相处,身体好的时候还会给她讲讲历史故事,这让她感到特别舒畅。
但是,自从有一件事发生后,她心里的疙瘩就解不开了。
“一天早上,老人家说是想喝牛奶,给了我10块钱让我到楼下小超市买。没想到,我一买回来,家属正好来医院探病,一看到我手上的钱和牛奶就质问:‘谁让你买的?不是说有需要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送来的吗?’”
这架势,就好像是她骗了老人的钱,去买给自己喝一样。碰上这样多疑和不理解的家属,童红芝只能将委屈藏在心里。
为照顾病人4年没回家过年
在护工看来,遇上好说话的病人和通情达理的家属,就是最幸福的事。
市中医院的护工严秀云,50多岁,龙游人。
在她干护工的10多年中,有近一半时间,是照顾住在市中医院的一位老干部。老人每天睡在床上,除了耳朵能听到外,几乎不能做别的事情。
看着严阿姨端屎倒尿忙进忙出,老人的老伴十分感动,来探视时,经常炒些家常菜或拿些家里人不要的衣服、裤子送给严阿姨。
四五年来,为了让老干部的家人能安心过年,严阿姨从没回家过春节。
采访中,还有一位护工告诉记者,在所有病房里,产科最抢手,因为环境比较干净,又是一对一服务,而且产科里传出的都是喜讯,家属因为添了宝宝心情都很好,对宝宝的照顾也重视,所以出手都蛮大方、爽快。“一些家里条件比较好的,走的时候会封个小红包给我们,讨个喜庆吉利。”这位护工开心地说,“其实这也是一个互相体谅的过程,生病的人不舒服,家属心里着急有火气,我们都可以理解,大家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