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7日讯“住进新房子,赶紧挣票子!”进入青川,这句十分直白的标语随处可见,喊出了青川人灾后致富、重建新生活的热望。
“灾后重建分两个方面,一是把震坏的尽快修复起来,还要建得比以前更好;二是输血之外更要形成造血机制,帮助当地发展产业,为老百姓找到更多致富门路。”嘉兴市委常委、广元市副市长、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副指挥长孙贤龙说。
5月9日下午,青川县大坝乡农家姑娘罗玉云吃过午饭,就赶紧往公路边的木耳基地走。在海盐援建指挥部的动员和帮助下,她家今年栽培了3万袋木耳,她有个技术问题要去请教浙江来的技术人员。
公路边那块35亩的平地上,40万袋白色木耳菌棒整齐地排列着,上面都长满了鲜嫩肥厚的黑木耳,颇为壮观。这是海盐援建指挥部根据当地条件,特地从全国最大的木耳集散基地——浙江龙泉引进的项目。“这儿森林覆盖率达到88%,盛产可培养木耳的木材,而且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明显,产出的木耳质量非常好。另外,栽培木耳对土地要求低,比较适合这里山区地形条件。”海盐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林军说。
像这样的袋料木耳,大坝乡农民以前还没见过。他们以前都是直接在椴木上打孔放进菌种,经济效益比较低。海盐援建干部来了以后,就琢磨着怎么因地制宜,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黑木耳栽培基地建起来后,他们以“龙头引导、大户示范、分散种植”的方式,带动农户勤劳致富。“为了动员农户,我们举办技术培训班,还拿出15万元来补助农户,差不多每袋木耳补贴0.3到0.6元不等。”林军说。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他们还把销路给管起来。农户可以将木耳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直接卖给浙江龙泉来的安仁合作社。
去年,在海盐援建指挥部的带动下,有7户农户共栽培黑木耳菌8万余袋,获利8万余元。今年,更多农民加入进来,黑木耳栽培量已经达到16万袋。“我家3万袋木耳,今年可有五六万的收入。”罗玉云高兴地说。
在曲河乡,海宁援建起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基地。曲河乡的山溪沟壑里水质清冽,是野生娃娃鱼的天然栖息地。这里以前就有大鲵养殖基础,可地震几乎将其摧毁,原养殖基地的厂房80%损坏,60%的娃娃鱼死亡。海宁投资40万元,不仅新建起一个高标准现代化养殖基地,还将嘉兴“公司+基地+农户”的成功养殖模式移植过来,选择100多户农户进行示范养殖,每户养殖大鲵20尾。指挥部将对每户建设养殖池补贴400元,每尾娃娃鱼苗补贴120元。如今,曲河乡农民养殖大鲵热情高涨,已经有235名农户通过培训获得大鲵养殖技术证书。“大鲵养殖期为3年,到第三年,估计户均收入可达31200元。”海宁市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金伟民说。
在房石镇群丰村,嘉兴投资35万元援建起400亩中药材基地和道路、灌溉系统等配套设施,白术、当归、乌药长势喜人。“群丰村一组的75户237人,人均种植中药材面积已达1.5亩,亩收入可达7500至10000元。”房石镇党委书记盛明伟说,在嘉兴援建的这个示范基地带动下,全镇15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4000余亩,仅此一项全镇人均收入可增收500元,房石的“中药材之乡”美名也开始传开了。
在前进乡,嘉善援建的1000多亩优质核桃基地已经颇具规模。该乡古城村村民何加红种了4亩核桃,共计130棵。她算了一笔账,3年后,按每棵树收获30公斤核桃计算,她家可以增收1万多元。在乐安寺乡,平湖援建的大棚蔬菜基地生机盎然。村民何文芳和丈夫一起承包了60多个蔬菜大棚,她满怀信心地说,估计这些大棚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在蒿溪回族乡,桐乡援建起千亩茶叶基地,帮助当地加工企业、种植大户、茶农组建的蒿溪茶叶合作社即将成立,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
“5·12”地震两周年之际再次走进青川,特色产业已在这里蓬勃兴起,产业小区块星罗棋布,公路边到处可见蔬菜大棚、养殖基地,恍如回到浙江农村。
同时,通过援建者的穿针引线,越来越多的嘉兴企业先后落户青川、广元,为当地带去更多投资、产业项目和就业机会。平湖的景兴纸业落户川浙合作产业园,投资2.4亿元,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嘉善县金顺商贸有限公司投资的广元(川浙)管业有限公司管材管件生产项目随后落地,总投资1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解决当地就业劳动力150人;去年底,浙江新豪吉有限公司在广元投资兴建太阳能项目,总投资3.6亿元,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9亿元……
青川县政协主席党兴谷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震前,青川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约2500元,震后第一年降至不到2000元。经过各种产业重建、援建,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震前水平,达到3500元以上,相信今年能比去年再增加300元以上。这个可喜的数字增长背后,嘉兴产业援建有很大的功劳!”
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指出,嘉兴的产业援建非常出色,给青川带来了不少好项目,将青川的农业产业化向前推进一大步。孙贤龙高兴地说:“嘉兴援建者终究会离开青川,但是援建的产业会留下来,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本领会留下来!”(嘉兴日报 记者 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