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建德蒲田村的街道上,一边是花园式的工厂和现代化的设备,宽敞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呼啸而过;一边是青山连绵,溪水潺潺,无边的田野里油菜花香芬芳扑鼻。传统与现代,幽静与繁华,淳朴与时尚,对比如此鲜明却又如此生动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一个蕴藏于建德山区的都市化村庄,就这样风姿款款走进人们的视野。
“只要50个王建坤,就能解决建德13万亩农田的种粮问题”
钦堂乡,是建德最东部的一个乡,也是建德16个乡镇街道中唯一的“乡”。蒲田村,就位于钦堂乡的东入口处。
蒲田村有个种粮大户,叫王建坤。今年1月,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秀种粮大户”,是浙江省最大的个体种粮大户。
2009年,蒲田村1200亩地,全交给他一人打理,村民可从他这里获得300斤/亩的粮食回报。
“耕作—播种—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王建坤说,10亩地,他一人坐上插秧机,2小时就播种完毕,而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需要15个劳动力花一天时间才能完成。同样是10亩地,他一人开着收割机,再配1名助手,金灿灿的稻谷就像流水一样在三四个小时里,就全部流进了粮袋。
4月7日,记者在王建坤偌大的机房里,看到了那批林林总总的“铁家伙”: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数数有20多台!“以前我的梦想是开上最好的插秧机、收割机,和电视上放的一样,现在都实现了。”王建坤得意地告诉记者,他的设备价值120多万元,国产的、进口的都有。王建坤还雇了15个村民,每月发给每人2000元工资。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日,王建坤与隔壁的钦堂村签下1448亩的5年租赁合同,也就是说今年王建坤的种植规模达到了2648亩。
“只要50个王建坤,就解决了建德13万亩农田的种粮问题。那该是怎样的规模效益?哪怕是投入50×120万元的机器设备,也很值得。”建德市农技首席专家叶建民向记者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农业现代化前景。
“村里人很多做上了老板和管理者”
农业向现代化升级,多出来的劳动力咋办?
“村里人很多做上了老板和管理者。”村书记姚肖斌说。
2000年,因为矿资源和地理优势,钦堂乡就把工业功能区设到了蒲田村。十年间,蒲田的村级工业从原先单纯开发矿产品发展到了运输、家纺、五金等行业。如今,蒲田村有大大小小企业95家,上亿产值的就有2家,几千万产值的就更多了。
“一亩地1000元,一年家庭收入也就五六千元。现在村里面乡镇企业越做越大,即便是在家门口打打工,每月也能挣上两三千元。”姚肖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记者在村里面转悠一圈,发现村子里面有许多外地人。原来,村里的工业发展很快,本村的劳动力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云南、贵州、四川、河南,以及本省的打工一族都闻名投奔而来。“现在我们村2/3是外地人,我们都快被外地人包围了,”村民们半开玩笑地说。
更为可喜的是,蒲田村的不少企业还走上了延伸产业链、产品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嘉和新型材料公司原来只生产钙母料,近年特地请来北京工商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做技术指导,主打塑料消泡剂产品,产值和效益自然“今朝价更高”。
去年开始,村里的几家钙厂统一加入乡里组建的碳酸钙“航母”,投巨资更新了厂房和设备,4月底将正式投产。
“依靠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走上了都市化发展道路”
“我们不是最富的,却依靠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走上了都市化发展道路。”姚肖斌不无自豪地说。
村里早就用上太阳能,2700平米的综合楼刚落成开业,社区中心、超市、影剧院、娱乐设施等一应俱全。仅2个公园就投资七八十万元,亭台楼阁配上喷泉和鹊桥,富有诗情画意。星光老年之家是个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村里还被全国老龄办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
采访结束时,姚肖斌特意追上来加了一句,“村里计划永远保留每个村民的5分田,就像国家划定18亿亩耕田红线一样。虽然村民都已转型成为工人和企业主,但是拥有土地,会让村民心里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