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原住人口劳动年龄段内人员58267人中,有49422人已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4.82%,而实际失业率仅为2.20%
高新区(滨江)长河街道天官社区的王飞英原来只是一家公司的临时工,去年4月,通过滨江有关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她成功地当上了“小老板”,开出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吃店。和王飞英一样,去年,该区的10位残疾人也得到了政府的培训和优惠政策的扶持当上了“小老板”。
长河街道长江西苑居民杨利萍更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今年的春风行动中,高新区(滨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把公益岗位直接送到了她的家里。还有数千名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去年通过高新区(滨江)组织的100多场招聘会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一方就业创业的福地。在那里,从失土农民到困难人员,从大中专毕业生到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实现了就业的梦想,点燃了创业的激情。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原住人口劳动年龄段内人员58267人中,有49422人已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4.82%,而实际失业率仅为2.20%。
实现就业—自主创业—稳定就业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全覆盖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胡静波来到了杭州,想找份称心的工作。但人山人海的招聘市场并没有让她如愿以偿。就在就业之门越来越窄时,另一扇创业的大门向她敞开了。在高新区(滨江)的大学生创业园,她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并且获得资金、房租补贴、创业指导等政府全方位的帮扶,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公司的管理者,她所在的公司在发展扩大中还为更多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要求,结合实际,近两年,高新区(滨江)进一步完善了全区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形成了具有滨江特色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扶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高新区(滨江)在万轮科技园设立了杭州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制定项目资助、房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比如,给予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20万元以内的创业项目资助资金,两年50平方米以内的全额房租补贴,工商注册登记零收费,以及三年免费人事代理服务;给予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三年对区贡献25%的资助等。该区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导师团,聘请了15名成功企业家、高校老师和创投风投专家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成功率。
目前,高新区(滨江)已有大学生创办企业335家,直接带动就业1250余人;大学生实训(见习)基地有125家,实训(见习)大学生5432人,发放2745人实训补贴579.94万元。
职业介绍券、技能培训券、用工补贴券+就业帮扶员“就业货币”制度破解就业难
对于很多没有能力创业的滨江人来说,就业的途径也不少。从2003年开始,滨江区就大力推行以“职业介绍券、技能培训券、用工补贴券”和“就业帮扶员”为核心的“就业货币”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这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破解就业难的一道“秘籍”。
职业介绍券分为面值80元和30元两种。滨江区内的失土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每人每年都能得到一张,而每成功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则将给予120元补贴,其他失业人员给予50元补贴。
失土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同样每人一券的,还有技能培训券。只要拥有者经过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浙江省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后,就能得到兑现。兑现的金额与获得的证书级别挂钩,比如参加初级工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证书的,给予500元补贴,而参加中级、高级工和技师培训的,则将给予3000元以内补贴,参加滨江区紧缺工种培训的,给予全额补贴。同时,对参加各类培训后,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培训补贴的50%作为实现就业奖励。
为了让用人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滨江区向用人单位和失土失业人员或就业困难人员发放了用工补贴券,享受对象为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招用城镇失业人员的,第一年给予用工补贴每人每年1500元,续用的,从第二年起,用工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一年给予用工补贴每人每年1200元,续用的,从第二年起,用工补贴每人每年1500元。
除了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政策外,滨江区在制定就业促进政策时还专门设定了就业帮扶员。帮扶员从就业困难人员中产生,实行弹性工作制,主要的工作是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收集空岗信息,为就业部门提供用工信息,联系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室,了解失业人员的求职需求,帮助推荐就业。就业帮扶员的待遇按职业介绍券额度和介绍成功数给予奖励,每成功推荐一名失业人员,给予全额兑现职业介绍券的面值,职业介绍补贴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技能培训、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让市民有能力就业
企业用工追求高学历,是失土失业人员就业难的一个因素。但在滨江区,失土失业人员通过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拿到了就业的“通行证”。据统计,两年来,该区共举办技能培训班75期,适应性培训班78期,SYB创业培训班19期,培训失土失业人员9918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券”作用,举办高中“双证制”教育培训班5期,培训失土失业人员411人,有效提高了全区居民的文化技能素质。
滨江区在全市首创了一种培训模式——“syb+x”创业培训。培训的内容很时尚,但也很实在。比如,利用阿里巴巴进驻江南的契机,邀请企业资深培训专员,为失土失业人员传授电子商务(网上开店)知识;结合早餐广场或美食广场等餐饮业的兴起,组织开展了“SYB+中式烹调”培训班。新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失土失业人员的普遍欢迎,还被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创新项目三等奖。
传统的技能培训也在滨江区非常走俏。滨江区联合相关学校,设立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类、三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等培训(实习)基地,采取政府下单、学校接单、失土失业人员免费培训的方式,组织开展电工进网许可证、烹调师等技能培训,帮助失土失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企业到底需要哪些人才?每年,滨江区还会进行企业技术工种需求调查和失土失业人员培训愿望调查,全年至少公布二期定向或订单培训,举办一次以上创业项目展示活动,每两年调整公布一次紧缺工种目录,引导失土失业人员积极参加紧缺工种和高技能培训。
如今,又一种新的培训方式在滨江区所有的社区(村)启动了——这就是以培训创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白马湖市民大讲堂”。
人才交流市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让市民有地方找工作
阿里巴巴“过江”之初,业界就对钱塘江南岸可能发生的连锁效应有过无数遐想。随着高新区“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发展定位日趋明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在江南集聚。同时出现的人才缺口,激活了江南的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底,高新区(滨江)江南人力资源市场正式启动,这也是该区首次在钱塘江南岸设置人才交流市场。
作为2009年度政府8项实事工程之一,江南人才市场也是我市主城区首个集人才招聘、就业援助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介绍)、就业(失业)登记、岗位(培训)信息发布于一体的2500平方米人力资源市场。这也有效加强了江北人才市场和江南就业市场互动,形成两个区块相互输送人才的机制,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短短4个月时间,举办专场招聘会7场,303家用人单位共提供8350个工作岗位,1632人达成录用意向。
除了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之外,滨江区市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查看工作岗位信息。在这个覆盖全区、街道、社区(村)的三级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网络中,全区37个社区(村)都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室,选聘专职劳动保障员持证上岗。各街道和社区(村)着力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不断完善企业用工信息与失土失业人员就业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就业岗位储备库。对失业人员实行动态跟踪,开通“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热线电话,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对不挑不拣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24小时推荐上岗承诺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