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说到在川浙商,不能不提到“5·12”汶川特大地震。正是这场地震让人们发现了一个极富爱心、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浙商。在成都,浙商有着良好的口碑。
在民众最需要帮助时
伸出双手
就在记者在成都采访时,四川省浙江商会正在紧张筹备一次在川浙商赴灾区考察投资的事宜,据说一些重量级的在川浙商都会参加。类似的考察,其实商会已经组织过多次,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调动浙商参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在川浙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仅四川省浙江商会就有6名会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
面对灾情,在川的30万浙商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浙商企业成立了数十支“抗震救灾志愿队”赴灾区参与抢险救灾。在江油、九寨、什邡、德阳、成都、都江堰等地设立了“救助站”,募集抗震救灾物资送往灾区。
在那些天里,商会罕见地以几乎一天一个简报的方式记录着浙商参与抗震救灾的全过程。
位于德阳什邡市的浙商投资的德阳利森水泥有限公司,在这场罕见的地震中,受损严重。前一年刚刚建起的厂房被严重震损,损失估计在1亿人民币左右。但即便如此,总经理王国成却在地震后的几天里捐助了1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抗震救灾中,四川省浙江商会直接及会员企业共出动车辆3300台次、人员12.7万人次,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合计1.43亿元。而且还创下了数个第一,是四川省第一个到达极重灾区——青川县参与抢险救灾的民间社团组织,是第一个设立灾区群众救助站且设站最多的民间社团组织,也是捐款捐物金额最多、表现最突出的民间社团组织之一。
不仅如此,浙商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灾后重建中。地震损失超过1亿元的四川利森水泥集团,2008年6月初即在什邡追加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4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不到一个月,先后有100余家商会会员企业表示再投资、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其中30家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
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四川江油市武都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黎军是商会原常务副会长,其妻子李建苏接过了接力棒,从金华赶往四川,带领全厂员工自救,日夜奋战灾后重建。地震后,董事长夫人李建苏成了震后全厂200多名员工的主心骨,不仅没让一个员工失业,而且还身体力行与大家共甘苦,慈善捐助周围受灾群众。
一位浙商告诉记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民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看到他们伸出双手。
捐给社会
是财富最好的归宿
在成都、重庆采访浙商,有很多浙商总是不忘提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浙商,开始意识到自己身负社会的重托,财富越多这样的期待也就越大。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钱已经只是一个数字,可能几辈子也不一定花得完,多多少少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现在做企业的乐趣不是又赚了多少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社会回报有多少。”在成都商界打拼十多年的浙商、吉丰控股总经理季敬洪认为钱只要够用就行了,奋斗的乐趣来自于不断壮大的事业和创造一个能让员工安心工作的环境。
吉丰控股主要从事商业地产,在成都最核心的春熙路等几大核心商圈都拥有物业。董事长程大伟跟记者谈起了福建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去年他决定将曹氏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的70%用来成立慈善基金,该股份约合人民币43.83亿元。这个想法也启发了程大伟,她一直认为企业创造的财富最终是属于全社会的,捐给社会是财富最好的归宿。“我的财富一点一滴都来自社会,在我死后,也将回报给社会。”
15年前,30来岁的程大伟怀揣几百元钱,从丽水龙泉农村只身来到成都,跟当时来到西部地区的众多浙江商人一样,他们没有太多的资金、没有铺面,有的只是一腔创业的热情。从箱包、化妆品一步步做起,15年后做成了一个企业集团。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家乡、那个偏僻贫穷的龙泉山村先后有1000多人走出大山走进成都。“现在他们大多都发展得很好,有的资产已经上亿元。如果我这一辈子还算做了一些事,那么,带着这些贫穷的乡亲一起致富可以说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程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