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温州典当业的老前辈、金城典当行董事长李克林,发现自己对近几年来典当业的状况有些看不明白:以往只提供小额现金救急,如今迎来了大额度的融资需求;曾经只需数百万元就能注册、几号人就能开业,如今没有千万元以上难以获批;过去传统的厚铁门、小空间、高柜台,现在有人嫌不能体现出与客户的平等交流——传统的典当业面临新挑战。
新问题:人才紧缺业务离不开“四大金刚”
去年,浙江省典当业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不少企业出现了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6.17%,亏损总额达到了2206万元。“温州典当业的经营情况还算好的。”市经贸委市场运行调节处具体负责典当业务的陈健告诉记者,根据2009年1~9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典当企业普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全行业税后利润831.21万元。除四家亏损额24.2万元外,其余典当企业基本运营正常。不过这个亮点并不能掩盖住温州典当业冒出来的新问题。
虽然2008年已经获准设立,但钱丰典当实际上至今并没正式营业,“典当业急需的各种评估鉴定人才、管理人才紧缺,是原因之一。”该公司人士透露说。其实感觉人才紧缺的并非钱丰一家,它的不少同行也为此发愁。申诚典当总经理张志刚说,因为配备不到股票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字画方面的评估鉴定专家,申诚至今不敢接受股票、名人字画等业务的典当,只能干着急。
此外,典当业“救穷”的老形象和厚铁门、高柜台的压抑感觉,也影响了新型人才和新业务的进门。张志刚坦言,社会不少人不接受典当业,对其印象还没完全改变。
做不了新业务,那就只能扎堆在目前大家都能做的业务上。新进入的每家典当行业务内容基本就是房产、企业财产、汽车、黄金这“四大金刚”,而房产典当目前已占典当总额的六成左右,大家免不了要展开激烈竞争。一些老典当行的经营业务更为单一,主要以黄金首饰为主。而典当行的竞争归根结底不外乎综合费和计息,降低甚至减免综合费、降低计息,最后会威胁到典当企业的生存。鼎基典当董事长贾哲峰认为,典当行同质化经营是继续发展的一个隐患。
新风险:盲目投入大量资金房产典当比例过大
去年来,我市不少典当企业对应收款质押业务和股权质押业务有所控制,而将业务重点调整到动产和房地产典当业务上,同时,新增典当企业偏重于房地产抵押业务,所以导致去年我市地产抵押业务量增长较快。据市经贸委统计,2009年1~9月份,全市房地产抵押典当额为6.61亿元,占典当业务总量的58.34%。
李克林等一些老典当行从业人员认为,如今温州典当业最大的困难是行业过热带来的极大风险,一是企业为了做大盲目投入大量资金,二是为了做大业务超越典当行业规则,三是不动产如房产典当业务比例过大。
对此,陈健也表示,我市典当行业注重控制和化解风险,总体上保证了资产质量和资金安全。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少典当企业的续当率和续当次数仍有所增加,续当期也有延长。从公开报道的一些中小企业倒闭或重组案件看,有一些典当企业深陷其中,其风险资产应该远不止统计报表数字。
业内人士指出,新气象下的温州典当业面临行业形象、经营理念两方面的突破,面对人才紧缺、业务单调两大发展问题,同时还要警惕重蹈1988年后行业由极盛迅速衰败的覆辙。
传统的典当业面对时代新要求、新挑战,该如何突破?请继续关注本报明天的报道——温州典当业系列报道之三·突破。
温州典当业发展年表
●1988年,全国第二家、温州第一家典当行金城典当行成立,其后一年内温州先后有多达42家典当行获批成立,正式开业34家,而当时全国也不过200余家典当行,温州就占了全国的1/5,经营情况相当红火。
●1989年,国家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金融秩序,温州典当行进行合并、重组,有些支撑不下去的则直接关闭。
●1989年,市区12家典当行只剩下二三家勉强维持经营,全市34家典当行也只有10多家还在支撑。之后,温州典当业就长期徘徊在低谷中。
●2000年,是温州典当业重新恢复生机的转折点。这一年典当业由人民银行转到国家经贸委监管,及2005年出台的《典当管理办法》效应初显。
●2008年,温州共有9家典当公司和1家典当分公司获批,这是自1988年后,首次有这么大规模的新军进入。
●2009年1-9月份,全市典当业务14911笔,总额达到11.33亿元,单从规模上看,温州典当业又迎来了一个繁荣期。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