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民学校是连锁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是今年上半年,北京新公民学校的同学们参加中国数字科技馆北京史家小学分馆开通仪式。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这是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的师生为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设立图书室。 |
浙江日报5月27日讯 又到一年小学招生季,农民工子弟入学再引关注。
去年秋季入学时,温州龙湾区一家名为“新公民学校”的公益学校曾经引发全国的关注。
这家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和龙湾区沙城镇第三小学共建联合成立的“第一新公民学校”,尝试以地方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办学的方式,缓解新市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它被称为中国第二个“希望小学”。
本报近日采访时,正遇学校迎来好消息:在该校就读的7名农民工子女,将赴香港作校际交流。
他们的成长故事,我们很想知道。学校的经验,我们很想知道。
七名“新公民”要赴港交流
刚满10岁的周静雯是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3年级一班学生。今年7月份,她将赴港作校际交流。与她一同前往的还有这个学校的其他6名学生和2名老师。
“小姑娘很有艺术表现力,眼睛会说话。”说到周静雯,校长黄瑞华不吝辞色。
其实,新公民学校不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而是一家老牌名校。其依托的沙城三小历史悠久,前身创建于解放初期。几经历史沧桑,至今已是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区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规范一级学校。
周静雯就是在这样一所既老又新的学校就读。
这次赴港交流项目由北京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组织,应香港明爱教育机构邀请。经过选拔,7名赴港学生名单已于日前敲定。
小静雯长得很白净,普通话出奇地标准。见到陌生人既不胆怯也不拘谨,落落大方地跟你说:“我喜欢看《没有风的扇子》。”
她说喜欢舞蹈,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在参与赴港交流生选拔的才艺表演项目上,她说要表演舞蹈。
黄瑞华回忆说,那天她一边自己演唱,一边表演自学的舞蹈动作,用她那稚嫩的歌喉和灵动的舞姿征服了从校外请来担任评委的所有老师。评委老师评价说,小静雯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舞蹈培训,但是很有艺术天赋和表现力,是个好苗子。
与一些读书都成问题的农民工子女相比,小静雯是幸运的,不仅因为她可以赴港交流,还因为她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接受不错的教育。
温州龙湾第一新公民学校运行近一年来,校长黄瑞华一直不忘在教育上推陈出新。在语言教学上,除了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英语教学,更不遗余力地在课堂上推广温州话教学。
“新公民计划”要培育的是能够很好融入所在地社会、甚至与国际接轨的新市民,而温州方言是他们理解温州文化的一大要素,是他们有效融入温州社会的途径。
到达香港后,7名孩子还肩负着向香港小朋友介绍温州人文景观的重任,同时向他们展示自己在温州新公民学校所接受到的教育成果,比如普通话和温州方言的训练。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每周一早上,学校都要举行大型庄重的升国旗仪式,由学生自己组建的国旗护卫队队员担任出旗和升旗工作,之后照例还有国旗下讲话。
“我刚来的时候,学生的演讲和朗读能力很差,不敢大声说话、演讲,朗读普遍不带感情。”黄瑞华说,现在已经形成惯例,每周一名学生,当众饱含感情地大声演讲,他们已经具备能力,使其他孩子为之动容。
孩子们还被教育,每天下午4时降旗的时候,不管是在教室里忙碌还是在操场上活动,都要自动面朝国旗方向立正。
这个仪式甚至带动了家长。以前,家长来接孩子放学时,即使赶上降旗,还是拉着孩子的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外冲,孩子们会反复提醒家长:“降旗了,要面朝国旗立正。”
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改变了。家长遇到降旗仪式时,也会站立致意。
在这所新公民学校,孩子们的思维在悄悄变化。校方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少先队建队60周年活动”、“迎国庆爱国歌曲大家唱”、“教师节庆祝会”等,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育他们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去年,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来校参观,他问孩子们,新公民学校是什么意思。结果,有孩子回答说:“新公民就是新一代的公民。”杨东平被孩子的回答逗乐了。
除了爱国心的培养,学校还要实现“隐文化凸显”。黄瑞华说,不仅要让警示语上墙,让每堵墙说话、让每棵草发言,使学生耳濡目染,牢记规则,更应该使隐性课程显现文化,成为教育的载体。
“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运动会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团队精神,让孩子们体验到拼搏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能在组织过程中体现文化运作。”黄瑞华说。
在这所学校,需要鼓励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在这个学校教了12年语文的张素艳老师说,她自己以前连当众演讲的勇气都没有,现在全变了。
价值认同,公民教育的基础
令黄瑞华记忆深刻的是,去年刚来这所学校任校长时,学校4个教坛新秀刚刚调离。老师们仅仅把这个学校当作暂时的落脚点,一旦干出点成绩,便设法调离。
黄瑞华知道,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理想主义来凝聚老师的心。当他鼓励老师们写论文、申请精品课程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好多年没写过论文了”。
于是,黄瑞华和另一名副校长开始带头写论文,结果还在区里分别得了一二名。学校开始相继推出一些对老师的例行培训,包括师德、专题培训,引导他们往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调动了老师们写论文的积极性。一些老师的课程相继在区里的精品课程评比中取得成绩。通过一年的努力,许多老师猛然发现,“原来我并不是那么糟糕的”。
在新公民学校,老师们首先被告知:你们做的不仅是一份教师的工作,还是一份公益性工作。
“我们本着今后10年乃至20年、50年中国的命运与社会的稳定和谐,看待今天的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他们释放的观念能不断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执行总干事、驻校社工姜慧雨说,他们找到了执着前行的理念,这正是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所期盼的效果。
“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向老师们说明:新公民教育是公益教育,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老师应当大声并自豪地说:我们是公益事业的参与者、推广者。”黄瑞华说。
所以,新公民学校全体教师被要求具有“新公民教育”的情感,以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理念为主导,突出平等的关爱、责任心、感恩与回馈等爱心教育。
而对于学生,他们被要求具备人文精神。学生们熟知的一个例子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科学成就,与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期间注重人文教育、追求健全人格和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不无关系。
教育均衡,从童年开始
今年1月,新公民学校对老师作了一个访谈,重点关注“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差异”,从中了解学生的动态。
黄瑞华发现,由于外地学生的不断流入,当地有条件的家庭尽自己所能将孩子迁至别的公立学校,到目前为止,学校较稳定地保持20%至30%的本地学生比例。
不过,这部分本地学生都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在班级中学习名列前茅的通常是外地学生,而学习成绩最差的不一定是外地学生。
外地学生的比较优势也很明显,比如比较大胆、敢于尝试、直言不讳、与老师的关系比较亲近,抗压能力较强等。
令他高兴的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融洽程度比想像的要高,没有发现本地学生排斥或看不起外地学生的现象。但是外地学生对本地环境存在陌生感,对社区缺乏了解。
看到本地学生和农民工子女融洽相处,黄瑞华感到,公平发展、教育均衡,正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生长。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意识,会伴随人的一生。
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曾荣说,从走廊上处处挂着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水粉画里,从楼梯口那些别出心裁的温馨提示语中,他看到了新公民学校的老师们在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付诸办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