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近年来,央视做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如那个卖夜宵的老人给晚归的女孩照亮一盏橘黄的灯;孩子颤颤巍巍地端过一盆水,用稚嫩的小手为母亲洗脚;女孩手持满分的试卷等候迟归的父亲,最后在困倦中入睡,眼角还挂着一滴泪……最近,一则旨在“扬正气,促和谐”、拒收红包的公益广告却在坊间和网络引发一场热议———多数观众觉得这则广告立意好,弘扬了正气,鞭挞了某些行业和特权机构存在的红包开道的歪风邪气;也有一些观众觉得这则广告出发点是好的,但将广告的主体弄错了,与其在广大群众中宣传不要送红包,不如对官员、权力部门和特殊行业宣扬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办事程序公开化等,这样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也更能贴近民心。
这是一则怎样的广告?公众对此进行了怎样的评价?一则公益广告能遏制被异化的红包的非正常传递吗?红包最初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红包的由来———
打开维基百科,输入“红包”这一词条,下面的目录有5条:1.春节红包;2.红包袋;3.贺礼红包;4.其他民族相似的习俗;5.与红包相关的犯罪。
红包(压岁钱):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现在也泛指奖金、贿赂他人的钱。
“派红包”是中国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红包的文化———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费”。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存在,并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红包的异化———
本来红包往来纯粹出于真心诚意,绝无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从原先的庆贺压岁延伸到求助、感谢,范围从自家、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授受中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量”、“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就有了贿赂的色彩,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大信封、牛皮纸袋、香烟筒、糕点盒等都成了异化的红包。
与红包相关的犯罪———
送红包成为一种贪污手法。行贿的一方给予对方红包,以作为某种服务的报酬。在香港,向政府人员送红包曾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廉政公署成立以后,送红包已接近绝迹。在香港和澳门的春节期间,亦曾有一些不法之徒假意送财神、送年橘、舞狮贺年等手法,强迫一些商户及市民派红包以作回谢,以图勒索金钱。东亚国家的人民有在手术前后送给执刀医生红包的陋习,这种红包的目的是拜托医生特别照顾与表达酬谢之意,原为东亚文化中一种礼数与敬意的表现,但却变质为医生向病患强索红包,甚至红包成为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伤害医病关系与善良风俗,因此几乎已被各国政府立法禁止,但至今仍无法完全灭绝。
细心的读者可能早已关注过这则旨在“扬正气,促和谐”、拒收红包的公益广告,没看过的读者朋友可以在早晨7:00打开央视4套节目,在“扬正气,促和谐”系列公益广告展播中看到这则广告。 【广告主旨】扬正气,促和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广告内容】
画面一:老师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又考了全班第一!”家长双手奉上红包致谢,老师阻止并微笑着说:“你在伤害我!”
画面二:医生走出手术室对患者家属说:“好了,病人终于脱离危险了!”家属双手奉上红包连声致谢,医生拒绝并沉痛地说:“你在侮辱我!”
画面三:职能部门公务员办完审批手续后,双手将材料递给办事人:“你的审批手续全办好了!”当办事人双手奉上红包时,公务员拒绝并严肃地说:“你在藐视我!”
画面四:驾考结束后,考官高兴地告诉学员:“恭喜你啊,考试通过了!”学员双手奉上红包,考官拒绝并敬礼说:“请你尊重我!”
字幕+画外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扬正气促和谐
这个广告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主要是因为其创意比较特别,能把送红包这个老生常谈、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并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将特殊行业、权力部门拒收红包,倡导广大人民群众不送红包的正确主旨广而告之,所以能够引发观者的思索。
从广告中不难看出,广告的立意非常好,当然,广告的细节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则充满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
【众说纷纭】
赞赏者:这是一则好广告,特殊行业和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好好看看
刚刚拿到驾照的网友小竹说:这是个好广告,如果大家都不送红包,这歪风邪气就刹住了。我听说过一些学员找关系、给考官送红包的事情,我也相信有考官会收红包,但我相信不是每个考官都收红包,不是每个学员都必须送红包才能拿到驾照。考试之前,有朋友提醒我一定要去找找熟人,或者通过教练给考官送个红包,不然天气热起来了,如果不能一次通过,要等一个多月才能补考,多麻烦啊。可我觉得命是自己的,没有过硬的驾驶技术就不上路,坚决不肯送红包,我男朋友也大力支持我,说宁可自己多花点时间去练习。最后,没有送红包的我还是顺利通过了驾考。
在市区某医院工作的周医师说:我看过这个广告,也许有些人会觉得那个医生的回答很矫情,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医生都是这样的心态,觉得给医生送红包的行为其实是对医者人格的一种变相侮辱。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病人家属送红包的事,有些人是有钱有权要摆谱,有些人是怕不送红包医生会草率对待,其实对于我们而言,所有的患者都是需要我们救助的生命,我们不会也不敢忽视每一个生命。对于那些送红包者,我每次都会婉拒,有些家属会尊重我的意愿收回红包,有些病人家属会三番五次地找我,弄得我心烦意乱。对于那种不收红包就不放心的患者家属,我实在推不掉会先收下来,手术后再找机会还给他们。其实,作为一名医生,站在手术台前哪有时间去考虑患者家属送没送红包、送了多少红包的事,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生命,我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救治,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也关系到我的声誉。希望患者家属通过这则广告能够充分理解医生的心情,能够明白尊重医生的人格比送红包更要紧。
市区某公司职员卢女士说:央视这个广告拍得真好,现在可真是红包满天飞啊,除了亲朋好友在过年过节期间、红白喜事的正常往来之外,老人孩子上医院、孩子上学、自己办点什么事都要考虑送礼、包红包。没有谁愿意厚着脸皮去求人送礼,可是大家都送,而且还送出行情来了,我不送或者送的礼达不到行情标准,不但办不好事,还可能得罪人,所以只好送,送了心里才踏实。听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说,有个家长给她同事送了一只200多元的女包,她同事嫌差,家长一转身,她就扔到垃圾桶里了。去年9月,我的孩子上小学了,朋友提醒我要给老师送点礼物以示尊重。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不好,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了一张卡片给老师,谁知道孩子回来委屈地说,老师接过去看都不看就扔到了桌子角,对那些送了精美礼物和购物卡的学生却笑逐颜开。我听了很难过,便琢磨着元旦送点礼物给老师,可不知道老师喜好,礼物太难选,便跟朋友打听送什么好。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他们送的礼物五花八门,有进口的化妆品,有国外带回来的稀罕物件,说最好的是超市、商场购物卡,还有手机充值卡、汽油卡,实用,送礼的时候也方便。我按照朋友的建议买了比较实用的超市卡,可怎么送又成了大问题。当我在学校门口徘徊了好几天,终于鼓足勇气找到老师把装在信封里的超市卡递给老师时,发现多数老师面不改色、心照不宣地收下了,只有个别老师是换了个信封让孩子带回来。说真的,送一次礼让我比偷东西还难为情,这完全失去了礼尚往来的本意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广告,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希望各行各业都能自觉地拒绝红包,弘扬正气。
在某旅行社工作的小朱说:我觉得这个广告拍得不错,其实送红包这事就是大家心态坏了,随波逐流给弄出来的。今年3月我老婆在医院待产时,同病房有两个产妇,一个给医生送了购物卡,一个直接用信封装了现金,让一个医生拿去分给参加手术的几个医护人员。我老婆一听很着急,一定要我也去送红包。我从没做过这种事,也本能地反感这些事,坚持不送,为此老婆还跟我怄气了。可后来我老婆手术很成功,术后查房时,医生、护士也很仔细、很客气,倒是隔壁床那个送现金的因为术后持续低烧,伤口愈合不好,多挂了几天消炎药。我跟老婆说,送不送钱影响的是你自己的心态,医生不会因为你没送钱而特别虐待你。如果自身身体状况不太好,即便给医生送了红包,发烧的不也照样发烧吗?
批评者:与其宣扬不该送红包,还不如宣传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办事程序公开化
在一家外贸企业工作的网友“好好”说:这个广告的创意是好的。贪官是有人送他才贪,大家都不送他就贪不成,如果官员都像这几个演员演的这样,别人送礼,就是不收,该多好啊。可现实中,有少数官员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种种“卡拿要”的手段,来索取红包。我觉得,广告与其宣传大家不该送红包,倒不如宣传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办事程序公开化等,一定能更吸引观众的眼球,也更能抓住观众的心。
当中学教师的于先生说:这个广告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似乎有点逻辑问题,在场景设计上也有问题。现实中多数人都是在求人办事之前,私底下送红包的,哪会像广告画面中事情办好之后,在众目睽睽下送红包,人家怎么敢收呢?此外,在第一个场景里,老师跟家长说:“您的孩子又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硬伤。义务教育阶段是不让排成绩名次的,可在公益广告中却出现了“全班第一”,而且是“又”,这说明成绩座次还在照排不误。女教师领着得意门生向家长汇报成绩,似乎也有邀功之嫌,旁边的小学生一脸得意,家长高兴地递上奖赏的红包,这些都说明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还是对分数看得很重。中国教育只有看淡分数,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劳动技能等,那么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广告反映的也许是现在教育的实况,可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正面宣传的央视公益广告中,还是欠妥。
私营企业主胡先生说:这个广告让我觉得有点不爽。广告主题是弘扬正气,促进和谐,出发点是宣扬要营造一种公平干净的生活空间,可广告片的编剧把群众当成了广告的主角,明确指出群众给教师、医生、公务员、考官送红包是不对的,是伤害、侮辱、藐视、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好像群众给红包是积极主动、心甘情愿递给红包的,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在压力和压迫之下的积极主动,是被逼无奈才送红包的,这让我觉得有点憋屈,相信其他观众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记者手记】公益广告是一盏温暖的灯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送红包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红包充当着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一直以来,关于红包的是非对错就没停止过。先有送红包的还是先有收红包的,这个话题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难以考证,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关注到这一现象,并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提醒有关部门不能成天光是嘴里喊“拒收红包”,还要把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提醒当权者要坚持操守,清正为官,给百姓留下一个好口碑;提醒我们老百姓端正心态,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助长社会不良风气;提醒全社会都“扬正气,促和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杜绝红包授受,打造一个公平干净的和谐社会。
虽然这个广告在逻辑上和细节上有瑕疵,可传递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杜绝被异化的红包授受,扬正气,促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益广告也是一盏温暖的灯。虽然一盏灯的光亮照不了多远,但是人与人的关怀却可以永存人心;虽然一个公益广告不会被每个人看到,但是一次一次凝聚的感动却可以让这个社会更加安宁,更加和谐。
无论是作为一种引导,还是一种愿望,相信这个公益广告的播出能让当权者警醒。(金华晚报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