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1日讯 峡谷风光、竹海风情、农家风韵……行走在安吉报福镇石岭村10公里长的峡谷中,这些词语像山风一样吹进游人的心里。
石岭村海拔600多米,群峰兀立,林茂竹秀,清泉莹洌。200多户农家,家家户户有生态土庄园,依靠当地良好生态环境,开发休闲旅游,过上富裕日子。
游客:山上看生态
“当年村干部让我带头办农家乐示范点,我还不大愿意,这穷山沟会有人来吗?”提起7年前的事,村民傅绪发记忆犹新。如今,他的农家乐一年能赚10多万元。
那时的石岭,一条黄泥路穿行于山涧,石山竹瘦,无一分水田,村民口粮全要下山去买,一年收入仅靠砍毛竹卖钱。
越是穷困,村民的致富梦越强烈。
为致富,有村民动起了大山里石头的脑筋。石岭村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有人提出出售石头当景观石。没有其他致富途径的村民,并没有反对,一块块大石头离开了自己“家乡”。为致富,山上树木被砍下,烧制成木炭,满目青山变得千疮百痍……
富裕没有实现,大自然的报复却接踵而来。村民遭遇连年洪灾,屋倒桥断,道路冲毁,教训惨重。村支书傅美杰算了这样一笔账:当年村民将树木烧成木炭,人均收入不过三四百元,而连年修复被毁道路,投入的钱加起来超过100万元。“赚的钱用于修路还不够。”傅美杰回顾这段经历时说。
痛定思痛的石岭人终于发现,破坏生态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于是,村里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明文规定:村里每一块石头都不能动,溪中的小鱼都要保护。
有个外地老板看中了这里的石头,想半夜里悄悄把它运出去,哪知道在石岭呆了好几天都没找到机会。因为石岭村民个个把石头当成自家的宝贝,晚上外面一有动静,就自发出来巡查。
就在那年,石岭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迎来了一批上海客人,在大山里玩了一通之后,在农户家里吃了一餐饭,告诉村民:“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起来。”
生态环境,这个词语第一次进入石岭村民的耳朵。村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再不能卖石头,再不能砍树烧炭了。”
村民:心中有生态
不卖石头不砍树,村民靠什么赚钱?
2002年,石岭村干部重新梳理了发展规划,决定把村里优质生态环境利用起来,搞休闲旅游,鼓励头脑活络的农户经营农家乐。村干部带着农户到外地去考察取经。傅绪发说,去外面看了后,才知道石岭的生态环境没有早早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就在这时,石岭村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镇里引进资金,在当地开发了一个大景区——大汉七十二峰,其位置就在石岭。
从此,当地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都想到了要赚生态钱,纷纷把自家的杂物居改造成农家乐。到现在,石岭村已开办46家农家乐,有1500个床位,带动了休闲经济的发展。
新问题接踵而至,发展农家乐,餐饮污水会使周围环境遭殃。这一问题刚出现苗头,就引起村里警觉:“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绝不能让污水破坏生态环境。”于是,村里找到环保局求助。县环保局出面联系了浙江大学一名博士,在他引荐下,一项日本的最新治污成果——无动力多介质土壤层污水处理技术,落户小山村。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再流入多介质土壤滤池,由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他辅助材料,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笔者在傅美杰指点下,发现污水处理池中的第一格臭气熏天,处理完毕流出的水却清澈见底,在弯弯的沟渠中缓缓流动。
“处理后的水质是一类水。”傅美杰告诉笔者,油污洗干净了,环境变好了。2008年5月,村里顺利签下一个投资5000万美元的休闲度假项目。
“从山上有生态到心中有生态,保护生态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报福镇党委书记顾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