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衢州市民朱春香每天都前往菜市场买菜,但她对食品安全很担心:只要是青菜,买回去肯定是要放水里浸一段时间,怕青菜上有农药残留。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像朱春香这样,对餐桌食品安全不放心的市民为数不少,特别是蔬菜类,有没有农药、是不是含有激素等成了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我市老百姓餐桌上的蔬菜安全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前往市农贸城、菜市场、蔬菜基地等处,实地探访各环节监控情况。
环节一:市农贸城方式:抽检+索证
全市70%的蔬菜供应来自外省,作为蔬菜交易集散中心,市农贸城成了保障蔬菜安全最重要的一个关口。
“这样的天气,每天对蔬菜进行2次抽样检测,主要是检测农药残留问题。”5月28日上午10点多,市农贸城检测中心曹建新刚对一批蔬菜进行过检测,从检测结果看,均低于国家的农药残留标准,全部合格。
在市农贸城,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已成为常态。曹建新说,7月-9月,考虑到高温天气,病虫害较多,可能出现农药喷洒过度的情况,一天要检测3次,大约要进行30多个批次的检测,而这些检测主要集中在叶菜上。
除了抽检,曹建新说自从去年实施《食品安全法》后,逐步开始要求外省运进的蔬菜提供当地的农药残留检验检疫证明。
“这样的证明要求具体到当地村委会的盖章,某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据曹建新介绍,近年来市农贸城的蔬菜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
农贸城作为一个重要的蔬菜交易场所,安全至关重要,除了抽检,索要证明,对于每一棵从农贸城出去的蔬菜,都通过电子结算的方式提供其摊位、品种等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以第一时间追溯到源头。
环节二:蔬菜基地方式:自律+抽检
在位于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的龙印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负责人黄星辉正对10多个蔬菜品种的检测结果一项一项输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全省共享。
“我们这里的蔬菜主要是向学校、超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进行配送。”黄星辉说,自己也拥有蔬菜种植基地,在种植过程中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不允许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确保其安全。同时,每天出货前进行一次抽样检测,全部安全合格才能让其进入各单位食堂。
据市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江梅良相告,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200家,这些基地首先要自律,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上,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一旦被查出则立刻采取摘除“无公害”或“绿色”基地的称号。同时,在蔬菜进入市场流通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去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之后,鼓励各基地自建检测机构。
环节三:蔬菜市场方式:抽检+巡查
菜市场是老百姓购买蔬菜的主要渠道,虽然在进入菜市场之前已经有了一道道抽检关,但每个菜市场仍会对各种蔬菜进行抽检。
“一共抽取了7个品种,先在水里浸泡一下,然后采用滴水的检测方法。”斗潭菜市场检测人员廖明仙从各摊位随机选取了7种蔬菜,等待10分钟后,将浸泡蔬菜的水滴到速测卡上。
经过检测仪,10多分钟后,检测结果就出来了,每张速测卡上原本无色的水滴变成了蓝色。
“这就说明这些蔬菜的农药残留都没有超标。”廖明仙说,如果变成了白色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检测一星期起码要进行6次,每天选择的品种不会重复。
当然,市民在买菜过程中怀疑菜有问题,检测室也提供免费的检测。
“工商部门与每个摊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要求他们对自己销售的蔬菜负责。”市工商局市场处金一江处长说,工商部门有流动监测车,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进行流动检测,也会经常巡查,查看摊主的进销台账,确保进出菜市场的蔬菜有源头可寻,从而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据衢州日报记者曾晨路徐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