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0日讯 离杨梅成熟不到一个月,仙居杨梅示范园区——步路乡西炉村种有200多株杨梅的郑桂青却闲坐家门口。他告诉记者:“村里杨梅实行统防统治,为的是保护‘仙梅’牌子。”
村支部副书记郑金弟印证了这一点:“村里召开了组长会议,向每家每户讲清了道理,村民们形成了杨梅绿色防控的共识。”
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县委书记吴海平、县长金志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全县12万亩杨梅,今年已投产8万亩,去年全县43万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900元。对欠发达的仙居县来说,杨梅已成第一大扶贫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杨梅产业的安全健康成长,是关乎农民增收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于是,这个春夏之交,一场未雨绸缪的“仙梅绿色防控”在全县打响,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杨梅绿色防控体系正在构建起来。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起福对部门、乡镇和重点村说,为了杨梅质量安全,你们要什么,县里给什么!
事实上,为了换得一颗“放心杨梅”,今年县财政已拿出了800万元。
400元的杀虫灯
一举发放了3000盏
杨梅是一种甜蜜的裸果,人爱吃,虫鸟也爱吃。
防虫害,靠施药行不通了,怎么办?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法代替。
在杨梅林中挂起一盏盏杀虫灯,夜间吸引蛾蝶扑光,自取灭亡。“一个晚上可以捕到二三斤蛾蝶。”西炉村的郑桂青说,往年使用杀虫灯,效果不错。
最令梅农挠头的是一种叫果蝇的细小害虫,杨梅一旦被它叮咬,就会变嫩、发烂。但果蝇有趋黄习性,采用涂有性诱杀剂的黄色粘板,可以诱而杀之。
在仙居,几乎村村都种有杨梅,100亩以上的有217个村,其中300亩以上的有97个村,40多家专业合作社担纲供沪杨梅基地、6个杨梅出口基地。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格局,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标准的推行铺好路子。
往年,杨梅虫害“替代疗法”也屡试不爽,只是点欠多,面欠广。今年,县里密集推广,目标是实现“全覆盖”。
于是,5月间,每盏近400元的杀虫灯,县里一举发放了3000盏;一般杂志封面大小的黄色粘板,已有3万多张下发到村到户。这些,都由县里掏钱。此外,对落实绿色防控的村,县财政对每亩杨梅补贴5元。
杨梅入市
两张卡管住终生
这些天,仙居县农业局库存的1.5万张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被梅农们“一抢而空”。“卡片供不应求,只好从市农业局再运来1万张。”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首席专家朱水星说。
一张绿色的产地编码卡备受青睐,缘于县里实施的杨梅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
“县里为杨梅入市多念了几道紧箍咒。”朱水星介绍,“农户自产杨梅,须持产地编码卡和产品安全检测卡,才能被企业、合作社收购。”
两张扑克牌大小的产地编码卡,生产单位、户名、所在乡镇街道和村等信息一应俱全,还有备消费者查询的网址。“实行杨梅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消费者也成了监管流程的一环。”朱水星说,“根据产地编码,人们可在仙居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网上查询企业、合作社的生产、收购、销售、检测等详尽信息。”
对杨梅质量安全的检测,仙居已经建立起一个苛严的体系。
依托乡镇、村分级建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县里在20个乡镇、4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主要杨梅市场,配置了28台快速检测仪,用来对杨梅质量安全进行定性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一律禁止入市,用县农业局一位干部的话说,“树上的杨梅都要摇掉”。
更为严格的定量检测,放在有省级资质认定验收证书的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把好杨梅产业安全关,中心已添置了百万元的高精尖仪器设备。
“受检的杨梅,不是由梅农自己挑好的送,而是由村农业服务站的监管员随机采摘。”县农业局农产品质监科的一位干部说。
小小杨梅,是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但前提须是“放心果”。
织密杨梅绿色防控网,仙居,正在“全民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