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讯 《今日早报》报道,我省花了3年时间,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等“十小”行业进行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今年是收官之年。目前我省48.44万家“十小”经营单位,已经有90.73%符合质量安全规范要求。这些小行业不仅给百姓提供方便,也获得了自身的产业提升。调查显示,浙江“十小”行业脏、乱、差及质量安全问题等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满意度达80%以上。
从今天起,本报将联合浙江省“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小事大民生,‘十小’大成效”专题报道,解读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店、小药店、小农资店、小美容美发店、小音像店(小网吧)、农村小客运站、小液化气供应点和小菜场“十小”行业整治和规范过程。
这几天,象山丹城林建立面厂的林老板心情格外好。因为几天前,他刚刚和宁波江东箕漕街胖嫂海鲜面馆达成意向,今后林老板的面就将成为面馆的指定用面了。除此之外,他还接到了上海不少面馆和饭店的“订单”。
而就在几年前,林老板的米面加工点还只是一个设施异常简陋的家庭小作坊。在质监部门的帮扶下,通过这几年的整体提升,去年年底,林老板的面厂已经领到了QS证,正式升格为企业。
[象山]
米面作坊升级后接到上海大饭店“订单”
去年年底,象山县质监部门启动了全县米面行业质量提升工作,帮扶米面小作坊转变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条件,转型升级为企业,保证米面制品质量。
在焕然一新的林建立面厂,记者看到,厂区被严格划分为原料间、和面压面区、摊晾车间、蒸煮车间、包装间、化验室、工具存放间。墙上挂了几本册子,打开一看,原料进货、产品销售记录详细可查。
林老板告诉记者,自从升级为各项指标都达标的正规企业后喜事不断,不仅在县里每日的销售量比以前多了六七百斤,还接二连三地接到外地客户的订单,甚至还销到了上海的面馆和饭店。“改造提升时投入40多万,两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林老板笑着说。
随着小作坊整规工作的推进,今后,象山县的米面制品都将陆续贴上QS标志,真正使消费者不仅吃得称心,而且吃得放心。
[遂昌]
烤薯作坊转型后带动3400余户农民致富
遂昌县黄沙腰镇,地势高峻,群峰崛起,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53%,当地农民世代在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下种植番薯,并创造了加工薯干的独特工艺。
但根据2005年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结果表明,烤薯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值低、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等问题,产品质量缺乏安全管理措施,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带来隐患。
当地质监部门结合区域实际和传统特色产业现状,探讨“一品一模式”的监管方式,确定了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为抓手,推行“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加工转变为公司运作,切实解决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质量安全隐患。把以往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交由专业合作社完成,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去年底,全县已经成立烤薯合作社4个,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加工户3400余家,实现年产值1800余万元,烤薯加工已成为区域经济一大支撑。
[长兴]
豆腐摊提升后做出“放心豆腐”
湖州长兴健康豆制品公司的老板凌进芳,在2008年之前还是一个小作坊的老板。“那时候的豆腐作坊店面很小,环境很差,有时候差得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2008年,长兴县质监部门召集了豆腐作坊的老板,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配合“十小”整治行动。凌进芳和几个小作坊老板响应号召,入股现在的长兴健康豆制品有限公司,做起了真正的老板。
凌进芳感慨地说:“以前做豆腐心里一直有负担,生怕质监、卫生部门来检查,因为卫生条件太差了,肯定不达标,也有客户说我们的豆腐不干净。现在好了,这么好的环境,做出来的豆腐让人放心。”
一年以来,长兴县豆制品行业整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效。3家投资各400万元以上的豆制品规模企业持证规范生产,产品质量检测完全合格。
·新闻链接
1.9万家小作坊实现转型升级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省食品加工小作坊整合提升已初现成效,呈现出传统特色食品集约发展、小作坊总体数量逐步减少、提升取证进度明显加快的趋势。业主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生产经营条件明显改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整规,除依法清理移交或剔除的近一万家小作坊外,目前全省累计已有约9000家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约1.9万家食品加工小作坊通过整合提升取证,约8000家食品安全无法保证的小作坊实现转型转化,约2700家食品小作坊纳入规范管理。
吴斌 王玲 金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