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部门每年夏天心事重重请你监督是否文明执法,而不是要不要执法
6月2日晚,下城区接到举报、联合执法队整治无证西瓜摊时,黄宪海夫妻扔下瓜车上5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逃了(见本报4日B2版《做父母的马路上溜达一晚没合眼,当孩子的一晚上哭着找妈妈》),在进一步的回访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执法过程中的类似的“软暴力”和直接暴力抗法的“硬暴力”都不是鲜见的案例,无证摊贩管理更像一场博弈,是城市管理中一道必须面对的难题(见本报6日5版《每年夏天的“躲猫猫”没有赢家》)。下城区城管执法局局长朱云祥说业内都是用“法与天斗”来形容城管执法的两难。他说:“民以食为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不偷不抢,无非是想挣点钱养家,管吧,小贩们有意见,觉得我们夺了他们的饭碗,老百姓有时也不理解,觉得我们太不人性,不给人家留一条活路。说实话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也不忍心。可不管呢,城市就会乱套,老百姓也会有意见,觉得我们不作为,这对于我们执法人员来说,是一个两难境地。”
这就道出了这场博弈中较劲的三方——摊贩、执法者、市民:
当在处理个体的无证摊贩时,市民往往会站在摊贩的一边,觉得他们辛苦、可怜,能放一放么就放一放,对城管执法局、公安、交警等联合执法者往往不抱好感;
当整体上无证摊贩没有管好时,出现了交通、卫生、无序竞争等问题,市民又会抱怨管理者没有把城市管好。
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到了更热的时候,才是西瓜车的高潮。”下城区执法局办公室李主任坦陈,每年最担心的就是夏天,因为这个季节,以西瓜车为代表的无证摊贩大量出现,必然要上演“猫鼠大战”。而这种“游戏”,注定是没有赢家的,“西瓜车被查处,他们的生计是个问题,而我们去执法,同样要面临诸多的阻力和风险,还有舆论方面的压力,本来是正常的执法,却往往得不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眼见着西瓜摊滚滚而来,“法与天斗”的矛盾已经显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准备好了吗?
大小西瓜车争相进城一季获利可达数万元
西瓜车之所以都要往城里涌,无非是想多挣点钱。
这几天,我一直在和基层的城管执法队员接触,几乎每个队员都愿意坦然面对一个事实: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无证西瓜车都请出杭州城,是不可能的。
“首先,巨额的利润空间,使得收益远远高于违法成本,所以他们宁愿冒着被抓住的风险,也要前赴后继卖西瓜。”下城执法局工作人员戴庆国说,就在本报前两次报道时,有熟悉的西瓜摊贩告诉他,报纸上说的卖一季10万元收入,在他们的群体中并不算高,“最多只能算中等收入”。那对丢下一双儿女的西瓜摊夫妇也承认,一个月赚个六七千元没问题。
同样做过调查的,还有江干区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科楼剑锋科长:“一辆无证西瓜车,每天的纯利润在200元至300元左右,不排除有做的更好的。”
正因为收益高,来钱快,所以无证西瓜车才会屡禁不绝。
“刚开始,我们也觉得他们只是谋生,也会想着办法给他们留意合适的工作,可最后发现,几乎没有人愿意改行。不过也好理解,多卖几车西瓜,可以抵得上几个月的工资了。”上城城管执法局黄晶很知性,可说起无证西瓜车,她只能摇头。
除了可观的利润,市民提供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是无证西瓜车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市民之所以有时会欢迎,除了方便,主要还是他们的东西便宜。”楼剑锋说,以江干区为例,以前辖区有多个果品批发市场,市民可以买到便宜的水果,而现在果品批发市场全都搬到了勾庄一带,无证西瓜车刚好利用了这个机会,“他们反正不用交各种费用,乐得把部分利润让利给市民。”楼剑锋说,得到实惠和方便的市民,自然不愿意看到所有的无证西瓜车都被一刀切。
采访下来,从整体上说,我还是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无证瓜摊的确能挣到一些钱,有的挣得还比较多,但他们总还是一个比较贫困的群体,这些辛苦钱可以给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给家里造房子等等,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些钱是违法所得,对那些守法经营户来说,是不公平的,无证经营客观上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管理是必须的。
城管队员的博客记录委屈
拱墅区城管执法局胡秀清在新浪网上开有博客,真实地记录了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的心情和思考。
2010年6月4日
今天又有队员受伤
临近下班的时候,拱宸桥中队打来了电话,说三分队王队员被一个摊主打伤了,110已经介入。听到这重复了无数次的并不新鲜的甚至听觉都有些麻木的信息,内心仍无可避免地有一种本能的疼痛。当执法被打成为一种常态时,当群体的尊严屡遭践踏时,我们除了痛感,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下午4点10分左右,拱宸桥中队三分队王队员在巡查中发现,定海街268号前有一车载水果摊在无证经营贩卖西瓜,就依据职责上前管理,劝其驶离。谁知当事人不但不驶离,反而骂骂咧咧,并出其不意地冲上来掐王队员的脖子,将王身上多处地方抓伤……中队姚队长得此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报警。经医院诊断,王队员的颈脖、手臂等多处软组织挫伤。
值得一提的是,在执法过程中我队员始终秉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原则,有礼有节,文明执法。只是这样的文明执法,在膨胀的利益面前,很多时候只是一面糊纸的墙,不堪一击!文明执法要坚守,但后续的保障呢?是否该跟上?当执法被打成为一种常态时,当群体的尊严屡遭践踏,我们是否该跳出执法看执法?
既然彻底取缔的条件还不成熟
管理规定能不能调整为有堵有疏?
一位执法队员袒露心声:“按要求,所有城市道路、背街小巷以及小区门口都不允许无证摊贩存在,可我们也知道不可能彻底杜绝,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辖区内不要出现。”执法队员说,无证西瓜车似乎也摸透了他们的心思,只要看到执法队员过来,马上会配合地离开,有时还会开开玩笑,问他们什么时候下班,好下班了再过来。
这种没有经过约定的平衡,有时也会被打破。当市民投诉持续增加,或者上级部门认定无证西瓜车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难点时,就会组织多部门进行联合执法。而此时,正是各种暴力或者软暴力的多发期。
“只要被抓住,罚款不说,还要暂扣车辆。而按照阳光处罚程序,从调查取证到最后处罚结束,一般在15天左右。”也就是说,在这15天里,他们赖以生活的来源会被切断。“明知道后果这么严重,再寄希望于他们能心甘情愿接受处罚,似乎不太现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队员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他说,其实绝大多数队员都和他一样,希望能彻底解决这个困扰已久的难题。“比如,我们希望能设定一定区域,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这样既便于统一管理,也可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但这又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决定的。”
我想,在一些社区、居民点集中的地方,能不能探索一种以引导为主的模式,甚至放权让社区对这些摊贩进行管理,划定一定区域让他们做生意,有堵有疏,对原有的管理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不知有没有可行性。这几天,下城区城管执法局主动为那对丢下孩子逃跑的黄宪海夫妻在农贸市场里找了摊位,让他们合法经营,帮助他们寻找生存之道,这样的人性化做法我们也很赞成。
从执法的角度说,城市管理者部门已经开始了新探索。
以西湖区为例,他们去年首创了非现场执法的模式,通过科技手段,调查取证,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证摊贩仍然不接受处罚,执法部门则会通过起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效果怎么样,目前还不敢下结论,但至少可以减少现场执法中,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对于执法文明来说,是一种尝试。”其他城区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上城区今年启用了一种新的智能系统,同样可以通过非现场执法,达到调查取证的目的。
“既然彻底取缔的条件还不成熟,我们只能通过执法手段的创新,来履行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一名执法队员,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执法部门所处的无奈。
在这个夏季,我想提醒市民朋友的是,请支持城管等部门的正常执法,请监督执法者是否文明执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美好。
下城城管执法局给无证瓜贩夫妻找了个菜摊
如果逛刀茅巷农贸市场,不妨过去给他们捧捧场
为了多挣点钱,黄宪海夫妻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到杭州卖西瓜,联合执法队依法管理,一家四口生计顿时出现困难。这几天,本报持续关注一家四口的命运。
上午,丈夫黄宪海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下城城管执法局帮我联系了一家农贸市场,上午就过去面谈,有可能的话,我们今后就在杭州卖菜,开始新生活。”
说实话,收到短信,我打心底里替他们高兴。
我赶到刀茅巷农贸市场,在三楼经理室见到了黄宪海一家,市场经理蒋云祥正在给他们讲市场里的一些规定,“我们这里是四星级的农贸市场,欢迎你们来做买卖,但既然来了,希望你们能按照杭州的有关规定做生意。”夫妻俩不住地点头,听得很是认真。
下城区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戴庆国说,知道他们生活特别困难,局里一直很牵挂,最后由局长亲自出面,帮他们联系了这家农贸市场,摊位费也做了适当减免,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重新谋生活。“不过,杭州无证摊贩那么多,我们也不可能帮助所有人都解决就业,最终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大致了解市场的有关规定后,夫妻俩随着蒋经理一道,到市场里转了转,向邻居们请教卖菜经。“卖水果,我干过,卖菜还是头一回,不管怎么样,先试试吧,我相信只要诚实做人,生意会好起来的。”黄宪海腼腆地笑笑。
蒋经理说,如果夫妻俩担心生意做不好,市场可以先拿出一个摊位,让他们适应几天,有感觉了,再签合同。
看着一张张真诚的笑脸,黄宪海夫妇不住地说着谢谢,望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我也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在这里重新开始生活。读者朋友,如果你刚好要去逛刀茅巷农贸市场,不妨到二楼他们的摊位上转转,捧捧场,给他们一些信心。现在,具体的摊位号还没定下来,不过他们的特征很明显——只要在摊位旁看到寿桃头,那自然是他们可爱的儿子。先谢谢了!
(通讯员戴庆国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