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6月11日早上, 58岁村民陈三庆牵着96岁老父陈珠玉的手,来到村社区服务中心,将老父交托给社区养老中心后,放心地上班去了。“老人有高血压,以前一个人呆在家里,上班也不安心。现在他有什么不舒服,管理员会照顾他,也会打电话给我。”
陈三庆所在的玉环县坎门街道双丰村,去年4月建起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除托老服务,这个位于半山腰、离集镇3公里的渔村还推出证照代办、水电费代收、家政服务、民事纠纷调解、医疗财产保险等14项服务内容。“只要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我们能做的都做。”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海英说,“我们要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种公共服务!”
在“让农民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理念推动下,玉环于2007年5月启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目前已建立61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占全县行政村20%,并建立了“116+X”模式,即1个服务中心、1支专业服务队伍、6支志愿者队伍,“X”即农村社区特色服务项目。
浙江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王应有,实地考察后由衷称赞:“玉环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如此之多,为村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真是没想到!”
“今年我们还将建立22个农村社区,并逐步实现全县农村社区全覆盖。”县民政局局长陈毅法说。
服务大厅
村民享受方便
同在坎门街道的水龙村去年4月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因村集体经济富裕,在村部大楼一层建起全县村级最大、管理最规范的服务大厅,100多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参照县为民办事中心设置服务项目,原先分布在各楼层的10多个办公室全部集中到一起。每天,村干部中至少有一人在大厅值班,当场为办事村民盖章。大厅门口,还设有一间近80平方米居民接待室,“村民们找村干部聊事,就在这儿。”大厅工作人员颜春娣说。
与三名新聘人员不同,颜春娣已在村里做了5年会计,“原先我的办公室在二楼,老年人来领退休补贴金时上下楼很吃力。综治、计生干部的办公室分散在各楼层,村民们办事,经常跑上跑下。现在村民只要进这个门,就可办成所有事。”
双丰村的服务大厅虽然只有3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名专职人员正规坐班,6支服务队人员名单上墙,14项服务内容挂牌明示。“其实,我们做的远不止这些。”40多岁的范蜜叶专职负责700多户村民的水、电费代收工作,但村民家里水管或电路出了问题,第一个电话肯定打给她。起先她只有让在农电站工作的丈夫帮助上门修理,“现在,我看村民们急,自己动手修了。”
“自从村里有了服务中心,村民有困难全找他们。我家发现个马蜂窝,也给服务中心打电话,是他们叫来110处理的。” 80多岁的双丰村村民周方照说。
因村制宜
特色服务得民心
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玉环还开展社区品牌服务项目化管理活动,各村根据实际,创建特色服务,做到“一社区一品牌”。
眼下正是渔船伏休时节,干江镇下栈头村村支书朱灵华反而比平时更忙了。作为渔业村,该村推出为渔民免费代办各种证照服务,每艘渔船都把需要年检的船舶证书、船民证送到服务中心。朱灵华每办理一次,就跑两趟县城、两趟椒江。
38岁林孙葱是双丰村社区服务中心会计,帮助村里13艘钢质渔轮算账分红成了她的特色服务。6月7日,浙玉渔4563船老大拎着一包现金和9名船上伙计来找她清算账务,从早上8点一直算到12点多,把上半年工资收入、奖金算清楚,伙计们揣上到手收入放心离去。
文旦生产专业村清港镇垟根村,为400多户文旦专业种植户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的服务深得民心。去年冻害发生后,村里邀请黄岩农校专业老师到果园,现场传授救护技术,今年开春,又请来省柑橘研究所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疏花疏果技术。种植户阮孔满原先种植技术不好,听取专家指导后,去年他的文旦品质好产量高,年收入20万元。“下阶段,我们要组织外出学习水果如何创品牌。”村支部副书记王光富说。
“目前60%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有自己的服务品牌,”县民政局基政科张仕国科长说,“有7个被评为县社区品牌服务项目”。
有钱有人
服务落地生根
小水埠村位于玉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业区,村集体收入一年180万元左右,去年筹建社区服务中心,一次性投入40多万元。村会计程立金核算过,服务大厅接下来每年营运成本五六万元,“这对村集体经济来说不算什么负担,但对村民来说,有没有便民服务,生活完全不一样。”老程说。
为保证村级社区服务中心长效运行,玉环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村集体积累投入为主,共建单位帮扶为辅,社会捐赠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同时,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要求交通、水利、综治、卫生等20多个部门的配套项目与资金同步落实。“今年县财政补助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0万元。”陈毅法说。
在玉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被定位为村委会下属的服务组织,组建环境保洁服务队、医疗卫生服务队、计生服务队、文体服务队、综治服务队、社会保障队等6支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服务。
清港镇塘头村妇女主任蔡金球是基层文化俱乐部文艺骨干,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后,她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舞蹈队、健身球队、锣鼓表演队,每天晚上在村民广场表演、健身。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 64岁的退休教师盛孝多主动担当起义务管理员,每天准时到图书室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