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端午佳节,台北传来好消息: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共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部分可先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合展日期有望在明年7月。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人称“画中之兰亭”。画作的前一部分个头较小,宽31.8厘米,长51.4厘米,因画图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故称《剩山图》,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自1956年后,再没离开过浙江;画卷的后一部分是主体,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因画卷大功告成后,作者黄公望将其赠与好友无用禅师,故名《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3月14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讲述了《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希望画作能破镜重圆。
浙江省文物局负责人昨日表示,在总理的关心下,画作合璧展出终于如愿。展出时,两部分能否拼接在一起尚不得而知,“但它们应该会呆在同一个展出柜中”。
吕祖善表示,希望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有关方面能够积极促成《无用师卷》到浙江去合璧展出,让更多的大陆同胞也能看到《富春山居图》的完整展示。他表示,相信《富春山居图》在大陆合展的这一天也会到来。
2010年是个特殊年份
对于《富春山居图》,201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从元朝1350年问世,至今已660岁;清初的1650年,画作被烧成两段,至今360周年;画作两部分分藏海峡两岸,也刚好满60年。
《富春山居图》的老家在富阳。元代画家黄公望79岁时,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82岁时,画作问世。
1650年,《富春山居图》到了江苏宜兴人吴洪裕手中,视画如命的他临终前决定,让画陪伴自己去阴间。侄儿吴静庵将画作从大火中救了出来:开头的一部分被烧毁,剩下部分成了两段。两年后,两部分被分别装裱,从此骨肉分离358年。
在民间漂泊近百年后,1746年,《无用师卷》进入了清朝皇宫,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运往台湾。
《剩山图》在无数民间收藏家手中“旅行”了近300年。抗战时,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与人换得《剩山图》,供职浙江博物馆的沙孟海晓以大义,终让画作成为公众珍宝。
今天,我们从杭州沿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绿水间,能自然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的神合。
都市快报 王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