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9日讯据今日早报 在杭州城北某隔离戒毒所4号楼,集中收治着67名“隐君子”。与其他戒毒人员不同的是,这67人都携带有艾滋病毒。
每天与这些艾滋病戒毒人员打交道的,是一个几乎由清一色80后组成的专管中队。这9名民警从事着最危险的职业,每天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但是7年来,他们中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大事故和管理民警被感染艾滋病毒的情况。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这群80后的年轻人,探访他们与这67名艾滋病人朝夕相处的日子。
瞒着家人女友加入专管中队
倪林,专管中队的中队长,一个“80后”。他刚从4号楼检查出来,穿的是一身短袖上装,两只胳膊露在外面,没有其他任何防护。
和中队其他民警一样,他是主动要求加入专管中队的。不过,他却把这事瞒了半年多才告诉家人,即便这样还是遭到了强烈反对。
家人的反应在他意料之中,中队的其他同事多多少少也都遇到过,但最让倪林惋惜的是民警小孟与女友分手的事情。
小孟跟女友热恋多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差领证和办喜酒了。可是,小孟加入专管中队的事最后还是被女友及其家人知道了。女友的母亲非常生气,说小孟当初就不应该欺瞒她女儿,并发出最后“通牒”:“想娶我女儿,你必须重新换个工作岗位。”
小孟很矛盾,可女友和家人的态度又很坚决,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分手。每当有同事拿这说事,他总是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慰藉自己。
这件事让1985年出生的徐警官惴惴不安,他也谈了女朋友,但尚未老实“交代”自己每天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从每天洗手20多次到零距离接触
“刚去中队时,哪怕是夏季最热的天,我都会戴着面罩见HIV戒毒人员,每天光是洗手就要洗20多遍。”倪林说,当时自己对这份工作是怀有心理障碍的。
这是每一名中队民警都经历过的一关,但他们很快就都放下包袱,脱掉了防护服,直接与艾滋病戒毒人员面对面零距离管教。
“除去睡觉和午休时间,我每天至少有12个小时与他们待在一起。”倪林说,中队成立之初,配备了手套、防护服、网枪等隔离设施,但久而久之,民警们却发现,生理安全的屏障有了,但与HIV戒毒人员在心理上的距离却拉远了。
为了能更好地与HIV戒毒人员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避免他们产生反感情绪,管教民警平时到宿舍里面进行日常检查,都主动放弃穿戴防护用具,花大量的时间与他们促膝谈心,还一起打乒乓球、下象棋等。
“他们每个人年龄多大、家在哪里、健康情况怎样、现实表现如何,民警们都如数家珍。”三大队副大队长王兵对9名民警的辛劳获得的回报感到欣慰。
两次意外的“流血事件”
隔离戒毒所承担着全省劳教系统男性HIV戒毒人员的收治重任,近年来收治HIV戒毒人员200人次,现有HIV戒毒人员多达67人(其中少数民族12人)。HIV戒毒人员来自不同地域,由于语言和习性的不同,矛盾和冲突也就无可避免。
有一次,民警小王在上午8点开始例行巡查,发现陶某不服从管理,不起床。小王上前耐心劝导,没想到陶某猛地一个翻身,用手狂抓小王,小王脸部顿时鲜血直流。
这是专管中队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两次“流血事件”之一。小王随后被立即送往省疾控中心,服药阻断病毒,接受检测,幸好伤口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事发后的那段时间,恐惧深深笼罩着小王,而这一切他瞒得死死的,一个字也没跟家人说。直到数月的几次检测均告无恙,才放下心来。而在此期间,小王非但没有要求处理陶某,还主动为对方求情。
第二起“流血事件”发生在去年夏天,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在洗漱间不慎跌倒,前额重重撞在水池边上,血流不止。值班的民警小龚一个箭步上前,先用白毛巾按住伤口止血,随后与同事一起将该戒毒人员送到医院包扎。由于处置得当,小龚身体健康,没有受到影响。面对感染艾滋病的担心,小龚一笑了之:“这些常识我都懂,当时事态紧急,人命关天,管不了这么多了。”
期待得到社会认同
“专管中队原则上是3年一换,但为了工作衔接和艾滋病戒毒人员情绪稳定,很多民警都选择继续坚持。”王兵对记者说,因为相处融洽,艾滋病戒毒人员目前非常配合管教,和当初刚进隔离戒毒所“等死”的敌对心态相比,他们慢慢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懂得“自己染艾滋不会把它传给别人,艾滋病到我为止”的道理,这对他们戒毒以及走出隔离戒毒所以后防控艾滋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与艾滋病患者同样期待不受歧视、被认同的,还有专管中队默默无闻的民警们。
隔离戒毒所郭晓明副所长说,一线管教民警的“职业暴露”风险很大,每天面临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他们像极了荧屏上热播的间谍战中的“地下工作者”,因为这是他们心中深藏着的“不能说的秘密”(为保证工作生活不受影响,文中当事人已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