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2012’真的要来了吗?”大自然恍若使用了圆规,鬼斧神工之作让人联想到电影《2012》的场景。
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6月4日凌晨,京台(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南段往福建方向K1478+520米处,惊现一直径8.3米、深6米的“天坑”。
无巧不成书。4月份四川宜宾相继出现27个“天坑”,5月31日危地马拉惊现“明星天坑”后,6月浙江、广西、江西等地相继频现大小不一的“天坑”。一时间,“天坑”频现引发人们众多猜想。
面对恐慌和汹涌的网络民意,地质专家指出,“天坑”频现,与地震等并无直接关联。记者为此也走访了衢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并专访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才贵,请他们对其进行科学解读。
所谓“天坑”其实只是岩溶塌陷
“黄衢南高速公路上的‘天坑’,其实是一处小面积的岩溶塌陷,属正常的地质现象。”王才贵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认为的所谓“天坑”,其实算不上是天坑,因为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是有一定尺寸要求的,近期国内多个省市出现的类似地质现象,只能说是小型地陷,而且成因各不相同,民众不用杞人忧天。“有的地陷的形成跟地下矿山开采活动有关,有的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的,还有的是正常地质现象,要用科学的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妄自揣测,更不能以讹传讹。”
王才贵说,造成京台高速衢南段地面塌陷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些石灰岩区分布着岩溶构造,就像金华双龙洞那样的地质构造,只是后者一些洞口暴露在外,而且成了风景区。
这些分布在岩石中的岩溶地质构造,在其与地面土层交界的位置,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土洞存在,而在京台高速衢南段地面塌陷的位置,就正好存在这样一些土洞,这些土洞在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时候,土洞四壁较松散的土体被水侵蚀,土洞逐渐扩大,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当土洞上层薄到不能承受上面土体的重量,另外在外力振动之下,也就发生了地面塌陷。(如右图所示)
据了解,自京台高速衢南段发生路面塌陷后,衢州南至江山互通路段便实行了双向封道。此后经省交通设计院共投入8台先进的物探、钻探等仪器设备和3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6天的连续工作,完成了塌陷区域的勘察数据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目前该路段的左幅道路已恢复通车。
黄衢南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做好右幅路段区域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做好水文、路堤、涵洞等方面的相关监测工作,抓紧确定处治方案,争取尽早恢复双幅通车。
全市七成地陷发生在江山
专家表示,衢州境内岩溶地质结构分布比较多,所以近几年来,岩溶塌陷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08年4月21日晚发生在柯城区航埠镇王家坂村的地面塌陷和2009年11月4日发生在江山市清湖镇清湖二村小学旁的地面塌陷,即均系岩溶地面塌陷。
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地面塌陷分岩溶和采空区两种,共有地面塌陷83处,其中江山就有62处,占总数的70%以上。83处地面塌陷中,岩溶塌陷有48处,主要集中于江山四都——贺村一带,常山、衢江等地有少量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有35处,主要由煤矿、黄铁矿、萤石矿等矿产的地下开采引发,分散在江山、龙游、常山等地。
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有的是与采矿方法有关,有的是地下不合理开采,支护不到位造成,目前存在隐患的地面塌陷也纳入了监管。
岩溶地面塌陷在我市以江山市最为典型和集中。江山市岩溶塌陷共计39处,75个塌陷坑。塌陷坑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圆形为主,极少呈椭圆状。坑口直径大小大部分在1米到10米之间,少量大于10米,深度大部分在1米到5米之间,少量大于10米,最大深度24米。
地下水活动是发生地面塌陷最活跃的因素。近几年来,由于江山等地面塌陷发育的地区限制了地下水开采,城区和人口集中区地面塌陷的发生率明确下降,但由于农田灌溉,很多耕地中仍发生小规模的地面塌陷坑。2005年开化县池淮镇在河流一侧出现2起农田塌陷的现象,2006年11月衢江区全旺镇全旺村发生1起农田塌陷的现象,规模均为小型,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近几年来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全市现有的83处地面塌陷中,有的经排险处理和多年监测,大部分逐渐处于稳定,现仍有33处地面塌陷对人员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乡级政府在隐患附近都设置了警戒区,树立警示牌,并组织了附近的村民对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也积极包装项目,根据规划要求,对隐患点逐步实施工程排险治理工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发现异常的地面下陷或裂缝,大家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或国土部门报告。
(衢州日报 记者徐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