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尼加’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后,职工工资4年平均增长33%,企业连续5年没有发生一起劳资纠纷上访事件,真正做到‘零投诉’。”
富士康在跳楼事件后给员工大幅加薪,不仅引发新一轮加薪预期潮,一直被企业抵触的“集体合同制”也加速破冰。
6月17日,沈阳肯德基与2000名员工签下了它在中国的首个集体合同,规定员工薪资年均增长幅度将达到5%。
有消息称,沈阳肯德基此次是受到沈阳市总工会长达数月的施压,而非企业自愿。
事实上,沈阳KFC调薪事件,并非个案。
早在2000年10月,全国各级工会便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杭州更是首当其冲。十年过去,杭州已签订企业工资集体协议10981份,且每年还在以2000份的速度递增。
然而,当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获得如潮掌声之余,未曾预见的暗礁却逐渐浮出水面。集体合同流于形式广泛存在,协商制度本身也接连遭遇制度困局……
工资集体协商这艘“破冰之船”究竟能行多远?
试水
“谈不成了,跟菜市场一样。”宋根仙说完便起身离开
首场谈判谈“崩”了
工资集体协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杭州亚尼加制衣有限公司(下称“亚尼加”)的“集体合同”谈判个案可见端倪。
“亚尼加”位于桐庐县旧县街道工业园区,创办于2001年1月,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创建之初,“亚尼加”与该地区皮件类企业一样,时常发生用工矛盾。
皮件行业职工工资一般为计件工资,而皮件的款式虽复杂却又大同小异,工价很难定准。以前工价多少,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于是劳资双方就经常因工价不合理产生争执。
“亚尼加”工会主席凌霄称,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之前,基本上是来一批订单,工人就罢工一次,甚至跳槽。企业生产任务完不成,企业老总甚至好几次上门去求员工帮忙。
这种尴尬局面一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杭州市总工会的推动下,“亚尼加”开始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
“公司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来,大大小小集体谈判了50余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份集体合同的出炉。”凌霄介绍。
那是在2005年的一个下雪天,“亚尼加”又抢到了一笔大订单。而这一次,企业老总并没有急着开动员大会。
“企业方在等我们工会的一份计件工价单。”凌霄告诉记者,受企业方的委托,工会先是派熟练职工进行试做,在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后,初步确定了一个计件工价方案。
随后,职工方向企业方发函,确定谈判地点、时间。
发函后的第二天,首次谈判就在工厂会议室如期举行。据时任工厂车间主任的宋根仙回忆:“当时企业方只来了我们5个人,可职工代表竟来了20来号人,首场谈判企业方在气势上就输了。”
当天,职工方代表在会上首先发言,他们按照工会确定的工价方案,指出这次订单款式的工价需要20元/件。可话音刚落,就有职工跳出来说话了:“不行,起码要28元/件才行。”
顿时,谈判现场开始变得异常嘈杂,5名职工方代表则静静地坐在职工对面,一言不发。
“谈不成了,跟菜市场一样。”宋根仙说完便起身离开。就这样,首次谈判不欢而散。
起航
建立协商制度后,职工工资4年平均增长33%,企业连续5年没有发生劳资纠纷
不再“老板一人说了算”
吸取了首次谈判失败的经验后,“亚尼加”工会又开始酝酿第二次谈判。“我们先是压制职工方的谈判人数,接着重新商量工价,随后又与厂方反复沟通后,才再次敲定了第二次谈判。”凌霄称。
3天后,同样是在工厂会议室,圆桌两方分别坐着5位谈判代表。
“第二次谈判花了1个小时不到,就基本达成了协议。”凌霄告诉记者,在协商过程中,职工方就订单量、交货期和款式差异及加工难易程度提出增加工价的要求,而企业则根据订货方出价、订货量、管理及福利性支付等成本情况,提出适度下调工价想法。
经反复协商,双方就20元/件达成一致意见后,凌霄以职工首席代表的身份,代表全厂300多名职工,与“亚尼加”总经理在一份《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最后,厂方将集体合同上报至杭州市总工会和劳动部门,经审核,再将协议结果公布,并报送财务部门进行工资计算发放。
“‘亚尼加’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后,企业彻底打破了以往‘老板说了算’的一刀切局面,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也真正得到保障。”凌霄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亚尼加”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后,职工工资4年平均增长33%,企业连续5年没有发生一起劳资纠纷上访事件,真正做到“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