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2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前天下午,温州学院东路杨府山旁“加洲乐园”工地内,一群小男孩被一片没有任何警示标志的水塘吸引,下水嬉戏间,4人落入“深水区”(参与救援的人曾介绍,水塘底部有些地方,可能类似“峭壁”,会突然变得很深),其中3人不幸溺亡(详见本报昨天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昨天,公开信息显示,这片工地“已废弃”。有关部门还初步认定,这是小孩嬉水不慎意外溺水死亡事件。不过,坊间的议论没有就此停歇。除了替3个遇难孩子感到惋惜,很多人还在追问,这场“意外”,工程业主有多大责任?但是本报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却都说不清业主是谁。
迷茫:家属讨说法找不到“对象”
昨天,特意去看了一下3个逝去孩子的家。
他们的家都是租来的,房子都很小,而且阴暗、潮湿。
王星家的卧室,只有一张床,原本要挤上一家四口的——他和他的父母,还有一个两岁的妹妹。如今,独少他一人了。
除了这张床,只有一个14寸大的破旧彩电,稍微显眼一点了。
杨辉家也不宽裕,不大的房间放了3张床。
上午9点多,3个孩子的家人,一起去了鹿城区黎明街道办事处。
在他们看来,“加洲乐园”工地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是引发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得承担部分责任。
除了这些,孩子家属还提出,“加洲乐园”业主要当面道歉。另外,出事那片水塘,要尽快管理起来,避免悲剧再发生。
不过,随后获得的信息,让他们倍感诧异:“加洲乐园”的业主,找不到。”
事发后,黎明街道派了一个副书记,调查“加洲乐园”的业主情况。
目前,情况已汇报给了鹿城区政府,正在等待明确业主。
这里要提及的是,“加洲乐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黎明街道曾调查并上报给有关部门。
黎明街道有关负责人说,等对象明确了,就为家属搭建调解平台。
迷雾:“烂尾工地”业主至今未露面
业主就这么难找?
下午2点30分,温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黄伟龙接受了采访。
黄伟龙说,规划部门掌握的信息是,出事的那块工地,当时审批项目就是“加洲乐园”,目前还没有接到新的变更申请。
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温州市国土资源局。
经过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联系,答复是,分管“加洲乐园”项目的局领导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很不巧,都在外面开会,眼下无法解答,改日安排采访。
下午4点多,记者又来到温州市政园林局。
该局周守权副局长解释,发改委立项后,规划局接着定规划方案,初步设计经发改委审查后,到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如果有属于市政园林的项目,才会到他们那边备案。
而事实上,“加洲乐园”立项近10年,市政园林部门还没接到过该项目任何申报。
至于这个项目的业主,周守权说,记忆中好像是中国-特福隆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熊猫集团公司合资开发建设;政府方面则是一家名叫“绿港”的公司,现在是温州国资委下属的企业。
周守权说,听说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做了研究,决定终止这个建设项目,这个地块由市政府收回。现在具体业主是谁,他也不清楚,“交接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由于前天采访中,工地一个看门人提及,工资是“世贸”公司发的。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特福隆集团的特福隆房地产公司,正是温州世贸中心的开发商;而中国-特福隆集团也是“加洲乐园”的开发商之一。
记者试着找到温州世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世贸房开),想看看它与“加洲乐园”有没有联系。
刚进入世贸房开,保安就从销售部叫出了一名胡姓工作人员。听完采访来意后,她说,公司负责人都不在。
这时,记者发现,该公司大厅有3个模型区,其中就有一个名为“加洲乐园”的模型。
世贸房开和“加洲乐园”有何关系?胡姓工作人员说,她刚来半年,不知道情况。
事实上,“倒查”至此,业主身份还不明朗。
迷惑:变相开采石料并加工出售?
那么,“加洲乐园”如今的面貌,又是否正常呢?为何立项近10年,始终给人感觉是在原地“挖土”?
记者找到了一份公开资料,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份名为《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显示,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
随后附着的《执法检查组发现的市区10起涉嫌违反土地法规实例》中,就提到了“加洲乐园”。
内容是:“加洲乐园”城市公园地块“征而未供”问题。温州“加洲乐园”城市公园坐落在杨府山东首,合计838.389亩。
2008年2月28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绿地部分计402.7185亩办理划拨供地手续,其余配套项目占地435.6705亩要求进行公开招拍挂出让。长期以来,业主未按设计要求实行变相开采石料并加工出售。
迷情:“夺命水塘”又见少年游泳
昨天下午4点20分,我又回到了那片水塘旁,因为前天采访时,一个经常路过这里的煤气搬运工,曾带着预言的口吻说:“事情过了,一切都是老样子。”
没想到,这“老样子”来得如此之快,快到让人惊心。
为什么?因为就在3个孩子溺亡的那片“夺命水塘”,又有人在游泳了。
“你们知不知道,昨天这里有3个孩子淹死了?”我大声朝水塘中4个少年喊。他们看上去大概十五六岁。水塘边,已立起了一块“水深危险”字样的牌子。
“不知道,他们不会游泳吧。”有人回答。
“知道这里水多深吗?”我再问。
“不知道,没游过去,就在边上玩一下。”旁人再答。
“你们是怎么进来的?”记者最后问。工地的那扇大铁门,昨天已虚掩,不过基本上还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就从那边进来的啊。”少年指了指铁门方向。
最后,我劝他们上了岸。
□本报驻温州记者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