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4日讯清晨,山城新昌在晨曦中醒来。
新昌江穿城而过,江水清冽,水草曼舞。5公里长的江滨公园里,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不时有人在江边垂钓、浣洗。
这一看似寻常的画面,在新昌人心目中却弥足珍贵。因为,曾经的环境恶化,至今让这里的人们不堪回首。
治污,以铁的手腕
“新昌江,母亲河啊,曾经的一江清水哪里去了?”5年前,面对阵阵浊浪的江水,许多市民在当地网站上发帖追问。
当时的新昌江乌黑污浊,散发阵阵臭味,行人掩鼻而走。水质监测为劣五类,江中鱼虾绝迹,不见水草。
正在江边早锻炼的石师傅回忆说:“那时,我住在江边,回家第一件事是紧闭门窗,但即使这样,半夜还是常常被臭气熏醒。”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一时成为社会热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当地“两会”上频频发问,市民投诉每年有160多起。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当地迅猛发展的化工产业。
新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工业用地集中在县城周边的河谷地带,涌现三四十家化工医药企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5%。
这一产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环境容量较小的新昌不堪重负,一些企业直排污水废气,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怎么办?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的,是一道极为艰难的选择题。
在决定新昌命运的那次县委常委会上,与会者心情矛盾,争论激烈。“最后县委下了决心,着眼长远发展和民生改善,坚决关停、搬迁污染重的化工企业,即使经济倒退几年,也要把新昌江流域治理好!”县委办一位干部说。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新昌关停30多家医药化工企业,叫停500多个化工项目,新昌制药厂、京新药业、新合成公司、国邦化工等当地大名鼎鼎的企业,它们的一些重污染车间和生产线均在关停、搬迁之列。今天,仍有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医药化工企业只留下4家,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锐减至16%。当时财政收入只有10多亿元的新昌,用于化工企业结构调整和关停治理的资金,高达11.4亿元。
一系列治污组合拳精准出击:《新昌江流域环境污染整治方案》实施,严格环境准入,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禁止落地;投资4.2亿元的嵊新污水处理厂和投资1亿多元、总长近30公里的截污总管建成后,沿江企业的污水全部纳入总管;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在省内率先实施清下水在线监控,在线监控中心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先后投入使用;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先后查处案件118起,其中责令停产86家,移送法院强制执行44家……
新昌江一天天变清了,水质长期保持在三类以上,鱼虾、水草重现。去年,这一流域的新昌江、黄泽江、澄潭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均为优秀。
减排,在循环中实现
在上海世博园区,草木郁郁葱葱。可谁也不会想到,为这些草木输送的养料,有不少是新昌制药厂用废水制作的有机肥。
这种废水,是原料药生产线上的玉米、淀粉等发酵后产生的,原先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排污管道,白白流走不说,企业每天还得支付至少2000元的污水处理费。今年3月,新昌制药厂通过科技攻关,将这种废水制成生物复合肥,首批50吨肥料运至世博园区。
在新昌医药化工企业,现在流行一句话: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正是当地政府倡导的“绿色化工”理念。
县委书记温暖解释说,在高强度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只有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能力。
根据新昌县相关污染整治考核办法,采取企业污染整治限期达标的倒逼机制,未完成整治任务、达不到环保要求,一律停产整治;同时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等实行专项财政资金补助,至今已补助企业6.6亿元。
企业对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5年来,新昌制药厂投入3480万元用于废气整治,新增130多套吸收装置,去年又投入2000万元扩容改造污水站,深化废气、尾气治理。
近5年来,全县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达17.4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9.8亿元,企业投入7.68亿元,不少资金用于“三废”资源化利用。据统计,去年,全县维生素生产的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减少90%以上,废渣排放量减少95%以上。
多年来戴在新昌头上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终于摘掉了。去年,新昌还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居民结伴在江中畅游的画面,前年起又重现新昌江。
短评
舍得之间有智慧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协调经济利益,是任何地方发展过程中都难以回避的问题。山区县新昌面对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取舍,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30多家重污染企业,叫停500多个环保不达标项目。这不仅需要大勇气,更需要大气魄、大智慧。
放弃,正是为了谋求更多更好地获得。环境保护,并非不发展工业,而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只有坚决淘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资源、环境和市场空间,改善产品结构;才能缓解产能过剩矛盾,避免大起大落;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丢掉哪一座山,都不是老百姓想要的发展。当前,我们要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