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这么一幢小洋楼:100多年的历史,370平方米的面积,一共两层。这幢楼被包裹于还在建的5栋20层高的商业大楼之间,但竟然“神奇”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宁波人眼中的“最牛钉子户”。
据说小洋楼目前保护得相当成功,不仅会在两年后出现的商业广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为了原地保护文保建筑,开发单位光是保护费用就花了300万元。开发商业广场的一名负责人说,这幢位于原和丰纱厂旧址上的小洋楼“还将请专业公司进行古建筑修缮设计和功能开发改造,让文保建筑发挥新的作用。”
引用安徒生童话里的话来说,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筑经常擦出火花的今天,这幢小洋楼却“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过谁叫人家不大不小也算是个文物呢?要是按人的出生来论,它怎么说也算是生在宁波的体面人家,既然家人有心去疼爱,那么自然是前景无忧,备受呵护。但一个疑问是,如果同样是这栋小洋楼,要是在另一个地方出现或者换一个单位来开发,那么它境遇还会如此美满吗?
事实上,同样是文物,哪怕价值比宁波小洋楼更贵重得多,不少地方的历史遗迹也没那么幸运。在“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之前的重庆,平均每年有10多起因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冲突的事件;而作为文物大户北京,也依然面临着城市翻新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尴尬。“当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时,往往是以牺牲文物作为代价而发展城市建设的。”有专家称,像宁波这次对待文物的态度和保护方式,值得赞许,但更多的是该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深思。
那么,如果做不到像宁波小洋楼那样的“妥善安置”,那些面临着为现代建设让路的文物们是否还有别的出路呢?2009年3月,济南一所老别墅历经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终于“入住”到位于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的雪山脚下,尽管有些耗时费力,但却成就了国内一段古建筑“长途奔袭找新家”的佳话。同样的古建筑搬迁,也是当年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中广泛使用的方式,只是数目更为众多,规模更为庞大。但“旅途劳顿”的背后,却是让更多的后人可以看着那些真真实实的物件,更真切地了解老祖宗们当年留下的宝贵财产,一个字,“值”。
作为一栋楼,如果你不能像宁波的小洋楼一样“投个好胎”,那么不妨迈一迈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运动过的脚,让人掺扶着挪个新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