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2日讯农业人口2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丽水要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2006年5月22日,丽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决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此后,处州大地掀起了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
农村田园化:新村美景入画来
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政府对新农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2003年,丽水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同时把康庄工程、饮用水工程、河道清理、下山脱贫、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电网改造、文化示范、广电通讯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优化农村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房,加强农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全市3475个行政村列入农村电网改造,到2003年底全部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到2009年,成绩斐然。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62个、整治村1590个;累计新增垃圾箱(池)2.31万个,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了79.5%;94.3%的行政村通达了等级公路,79.9%的行政村通达了客运班车;解决和改善了168万农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增村内硬化道路2440公里,新增路灯1.8万盏;固定电话行政村覆盖率达100%;960个村开展了污水处理工作。
解决了基础设施,农民“建房难”问题变得更特出。2009年,丽水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当年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1507户,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启动旧村改造242个,完成投资额32.5亿元。
“房破旧,路坑洼,村里人不愿呆,城里人不愿来”是昔日丽水乡村的写照。如今,走进丽水乡村,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群山环抱,碧水流淌,洁净的水泥路蜿蜒村间;黛瓦白墙,竹影摇曳,恬淡的农家庭院沐浴在阳光下;桔黄桃绿,歌中收果,如画的千山万岭成了“绿色银行”。
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笑开颜
立足丽水市情,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成就了丽水农村改革的又一次跨越。
食用菌、茶叶、蔬菜、畜牧、水果等优势主导产业及花卉、竹木、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撑起了丽水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骨骼”。2009年,茶叶总产量2.19万吨,水果产量达40.39万吨,蔬菜产量109.26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3.2倍、2.9倍、1.3倍。食用菌、茶叶、蔬菜、畜牧、水果五大产业产值达56.5亿元。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丽水农民开始“像搞工业一样搞农业”。到2009年,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0家,已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牌农产品共有274家企业,共计344个产品,其中有机食品基地9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