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研究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省委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发展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而忽视了自然环境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以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生态高损耗为代价。由于生态的破坏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不能随经济增长得到同步提高,甚至出现下降。事实告诉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必须清醒地看到,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支撑,是保障;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它对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都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以逐步解决传统发展观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就市域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用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对市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综合设计规划,通过积极的实施,调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善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市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金华市人口、产业密集度高,资源要素先天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为脆弱,特别是水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自觉地实施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污染整治成效与群众的直观感受之间仍有差距。为此,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来抓,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和生态乡镇村创建活动,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促进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家园的强大合力。
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现阶段金华经济产业层次不高,资源消耗型特征明显,转型升级才刚起步。为此,我们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环境优势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整合土地、水等主要资源要素,加快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综合实力。
注重突破重点环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金华市于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围绕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人居环境、良好生态环境、现代生态文化等四项主要任务,在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九个重点领域开展工作,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在水污染治理、机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成效显著。
强化水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金华地处钱塘江上游,生态环保工作难点和重点在水污染的治理。我们注重源头控制,制定出台了《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导向目录》,重点扶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认真实施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型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延伸,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重视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现降耗减污,减少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负担。以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开展村庄美化绿化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强化机制建设,促进生态建设长效化。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生态环保政策推动机制、污染整治促进机制、生态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整合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政府采购等政策,促进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在污染整治促进机制方面,重点推行水污染防治江(河)段长制度、断面考核制度、水质预警制度,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长效化。把生态建设工作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实绩考核办法,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固废分类收集体系建设,健全固体废物监管体系。完善环境监控中心、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提高了环境应急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