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白血病姑娘急需干细胞移植
昨天(7月12日),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病房,身患白血病的温州姑娘小吴气色不错,正和病友聊天。医生说,小吴恢复得不错,本周可出院回家静养。对于人生的这段磨难,姑娘说:“幸亏台湾的好心人为我捐献了干细胞,救了我一命,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小吴幼时被抱养,与邻村的亲生父母家几乎没什么往来,倒是在养父母家,因为是独女,颇受宠爱。2008年底,小吴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医生建议尽快实施干细胞移植手术。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俞康介绍,亲缘干细胞移植,配对成功概率大、排异小,有利于患者今后的生存质量。他建议小吴先在亲属间寻找捐献者。
这时,小吴的父亲才透露,小吴是抱养的。在这20多年中,两家并没有太多走动。为了挽救爱女的生命,吴先生到小吴的亲生父母家里,希望小吴的哥哥姐姐们能去医院验个血,和小吴做个干细胞配对,到时候有条件救救这个妹妹。
经过吴先生的劝说,小吴的哥哥姐姐同意了。其中一个哥哥到医院验血后,配对不上;另一个过来,还是配对不上;动员到第三个人时,总算配对成功。吴先生一家欣喜万分,心想这回小吴有救了。
台湾捐献者愿蒙受经济损失
事情并不顺利。这名配型成功的亲属,因心存疑虑,迟迟没来捐献干细胞。而小吴这边,因病情发展,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
血液科主任俞康通过吴先生请来这名亲属,准备和他谈谈干细胞捐献的常识。后来,这名亲属要求医生“保证他今后都没事”。俞康说,医院能在保证捐献者安全的基础上,实施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可以说造血干细胞采集没有任何后遗症。另外,捐献干细胞的人非常多,从未有捐献者因捐献干细胞而导致后遗症。
捐献干细胞是一种自愿行为,吴先生一家只能焦灼地等待。小吴说,她从小被抱养到吴家,和哥哥姐姐虽然是血肉同胞,但不在一起长大,少了些骨肉情深。
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原则首先是亲缘,无亲缘供者再寻找非亲缘。考虑到小吴的病情经不起拖延,及患者的特殊家庭情况,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破例作出决定,与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联系。幸运的是,很快为她找到了配型成功的干细胞捐献者。台湾的捐献者是一名工程师,为了给素不相识的小吴捐干细胞,他提前结束了工作合同,自己遭受经济损失。一个多月前,小吴做了干细胞移植手术。
丈夫在手术室门口阻止妻子
亲属不愿捐干细胞,像小吴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有些是捐献者本人对此缺乏常识,有些是家属心存疑虑,担心捐者身体有伤害。温医附一院曾做过一例手术,患者的姐姐要捐干细胞,预处理都做好了,但姐夫在手术室门口拦腰抱住妻子,不让她进去。后来是患者的父亲拉住了女婿,医生才成功提取了患者姐姐的干细胞。
最近,附一医的病区里还有一对兄妹在为捐献干细胞之事纠结着。哥哥与生病的妹妹配对成功,愿意捐献,但嫂子反对,怕干细胞捐献影响丈夫的健康。妹妹担心此事影响哥哥嫂子的关系,劝哥哥不要捐献。
俞康说,中华骨髓库登记在库的志愿者目前共112万人,大部分是科技工作者、医护人员和学生,较之中国大陆13亿人口,捐献志愿者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在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登记的志愿捐献者共40余万名,相对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大陆;在瑞典,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温州,市民对干细胞捐献的了解不多,存在较大的误解,医生经常要一次一次地和捐献者沟通,宣传干细胞移植知识,尽全力说服他们自愿捐献干细胞。
两位捐献者工作生活挺正常
陈佩佩是温州市第一位通过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7年,她为素不相识的陕西患者捐献干细胞。陈佩佩体质属于比较敏感的,打了动员剂后,全身酸痛。现在,3年多时间过去了,她正常地工作、生活,与捐献前无异。陈佩佩说,与救人一命相比,当时的那点不适真不算什么。
在本地首次捐献干细胞的沈伟莉是温医附一院护士,今年1月份捐献时,记者去看望她,已经打了动员剂的她正和同学谈笑风生,说自己没有丝毫不适。捐献后休息一周,她就投入繁忙的护士工作中去了。她的同事说,半年来,她和大家一样轮流上夜班,捐献干细胞对她身体没什么不良影响。
捐献干细胞现在如同“献血”
俞康医生介绍,捐献干细胞,跟献血的过程差不多。首先,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把骨髓里的干细胞“动员”起来进到血液里。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获得用于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这种方法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献干细胞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一般只需采集分离约150毫升外周血即可。边采集造血干细胞,边将血液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完全与“成分献血”一样。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自我复制功能,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在几天内恢复原有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对供者很安全。如果非要说有影响,就是在动员过程中,有些人体质敏感,会出现骨头疼或者流感症状,一般两三天内就会消失。捐献后,少数人会出现轻度贫血和疲乏,一般休息一周后就会恢复。据《温州都市报》记者 黄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