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昨天,鄞州区急救中心接到一位准急救医生的请辞电话。这位年初刚刚与该中心签订招聘协议的毕业生的辞职理由是:当急救医生太苦。
急救医生招聘普遍难
急救医生招聘难是个普遍现象。上个月,市急救中心公开招聘3名编外急救医生,只有3人报名;本月,市急救中心公开招聘5名编制内急救医生,原以为“铁饭碗”吸引力会强些,却也只有10人报名。两次招聘不得不以缩减招人计划收场。
招聘设定的门槛过高了吗?市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葛琳无奈地说:“招聘条件放得很低,还是少有人问津!”招编外急救医生,中专学历的需有执业医师资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需有助理医生资格;招编制内急救医生,只需大专及以上学历且有执业医师资格。一位业内人士中肯地说,与各大医院动辄医学硕士或博士、并锁定名校的招聘规则相比,急救中心开出的条件很宽松。
在岗急救力量严重不足
市急救中心不仅承担市三区日常的院前急救,还负责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保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服务近200万人口。但中心仅有22名在编和3名编外急救医生,给每辆救护车配1名急救医生还缺7人。
根据《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急救医师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目前中心25名急救医生中,只有17人有执业医师资格,3人有助理医师资格;去年招聘来的5名本科应届生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无法独立上岗承担院前急救。目前,这个“急救家底”只能勉强满足现有5个急救点的日常急救值班需求。
历年来急救医生流失严重。自2007年以来,市急救中心共招聘了16名编内医生和4名编外医生。目前,已有5名编内医生和2名编外医生考研、转到社区医院或调往其他医院。三年里,急救医生的流失比例高达35%。
急救医生流失还在加剧。在今年年初上报招聘急救医生计划后,市急救中心已有1名编内医生调走,近期又将有1名编内医生调到其他单位,还有个别医生在参加其他医疗单位的招聘考试,有随时离岗的可能。
据了解,按照《浙江省急救中心设置与建设基本标准》要求,每5万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每一辆救护车应配置3—5名工作人员。目前,市急救中心和慈溪急救站能达到每个急救单位配备司机、医生和担架员各1名,而鄞州区急救中心及下属分站这三个岗位的人员均配备不足,部分医务人员需区内各家医院支持。
急救医生缘何留不住
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急救工作太苦太累且待遇差,还有自身业务发展受限是主要原因。
来自鄞州区急救中心的统计表明,前五个月,该中心出车5279次,平均每天出车35次。急救工作的辛苦众所周知,不仅生活没规律,工作“三班倒”,还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险情。除了急救外,还要搭把手扛担架,不少医生还遭到病人及家属责骂甚至殴打。而劳碌一年也就五六万元的收入,比大医院的医生差多了。
一位做了20多年急救的医生坦言,虽说工作环境复杂、条件艰苦,但想到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作为医生打心眼里高兴。但是与同年进医院的同学相比,他感到很失落,因为自身的诊疗业务发展落后了一大截。同学做了20多年临床医生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升了正高,成了一名专家;而自己每天忙的就是重复劳动——从病人家门到医院大门的这段院前急救,心跳、血压、吸氧、心肺复苏这些老套路,连升副高都困难。所以他也很理解一些年轻急救医生的跳槽选择。
急救力量急需各方援助
120被誉为“生命热线”,它守护着全市市民的生命安全。近些年,宁波已建起覆盖全市的15分钟急救网络,而每位急救医生好比是网络里流动的哨兵,肩负着随时拯救生命的重任。
如今,人手紧缺已影响急救网络运行。去年,市急救中心为缩小急救服务半径,增设市中医院、113医院急救站点,后因急救医生不足,后者只能撤销,前者每天只能运行12个小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的急救力量承担日常急救也严重不足,更不要说成立新急救站点。如果近期再有急救医生离岗,可能还要撤销急救站点。在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助上更是存在很大隐患。”
这不仅意味着每位市民的生命安全将打折扣,还将使政府花大力气建立的急救体系受到制约。
中心一位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随着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急救队伍的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力量已不能适应全市急救事业快速科学发展。
目前,《关于加强宁波市院前急救体系的实施意见》将要下发,力争院前急救机构、网络布点和人员编制达到国家标准。昨天,记者了解到市第一医院将分批派出住院医师前往急救中心轮岗,暂缓人手紧缺局面。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打算。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尚需通过提升待遇并打通职称晋升通道等,来稳定并扩大急救医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