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宁波市将对危害市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墙”。笔者昨天获悉,市卫生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社会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这意味着:今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以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为重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规范管理三个环节入手,采用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三个手段,面向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社会综合防治。
慢性病是健康的主要杀手。去年,慢性病夺走了2.9万名宁波市民的生命。而宁波市一位全国百佳健康科普专家指出,在影响寿命的四大因素里,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了五六成。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各类慢性病特别是肿瘤的元凶。
慢性病社会综合防治手段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区动员和诊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居民宣传发动工作,建立全市居民健康档案,掌握社区人群疾病的发病情况、慢性病相关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流行特征,评估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提出优先解决的领域。
第二,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对辖区内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首诊测血压,对肥胖等型糖尿病对象开展门诊免费测血糖,发现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等高危人群,纳入管理对象,每年提供一次免费血糖、血压检测和门诊随访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督促其定期监测危险因素水平,必要时提出就医建议。
第三,重点慢性病患者管理。建立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档案,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下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和适宜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水平和主动就医意识,并做好与上级医院的转诊服务。
第四,全人群健康促进。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计划地开展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技能指导和社区人群保健意识的培养与技能培训,促进全人群的健康行为改变。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主动认识疾病和定期体检的意识。对患病人群提供慢性病用药、防治知识咨询等。
通过三年努力,至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的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持续开展;社区医院重点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率超过九成;居民慢性病自我防治知识如规律服药、饮食、运动、定期检测等知晓率在八成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八成以上,自我监测率三成以上,血压、血糖控制率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