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仅凭一篇论文就能评上教授?院长提名,不经评审,直接可聘为教授?十年不发一篇论文,教授头衔也能保持?普通讲师,可以直接升为教授?
这些问题,在杭师大都能得到答案,而且告诉你,答案都是肯定。
昨天,杭师大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炉。以上问题的研究都在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表示,这意味着,一个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即将在杭师大破茧而出。
一直以来,国内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有着强烈地关注,但当前国内的人文社科评价制度更多是依托类似自然科学的一些量化指标。学术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毕业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与之配套的制度是重奖激励。
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人文社科还是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这种以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学术评价制度,导致很多人文社科研究者只求著作数量不求质量。
之前,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杭师大。今年7月,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酝酿,《指导意见》正式出炉。在这项规划里,杭师大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在省内外高校都堪称创新的大胆举措。其中,构建全新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成为振兴计划的最大亮点。
亮点一:构建“有数字论,不惟数字论”的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校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对高端人才,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根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对学术贡献突出的青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低职高聘待遇。
亮点二:管理模式创新,成立直隶学校的“国学研究院”,试行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区”。在这个特区里,以本校高水平学者(包括离退休资深教授)和柔性引进的双聘高端学者为主要力量。
亮点三: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特聘岗教授”岗位。在学校常规岗位聘任的基础上,专设“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这些“特聘教授”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的需要多少论文著作等量化来评定,而改由直接提名。
校长叶高翔表示,此举就是想要在学校内部或者海内外招募一批不论身份、不论前期成果、潜心于创作的人。他们将不受常规的论文、课题、科研经费等考核指标的限制,这是他们的特权,学校只是希望他们再创造出一部可以为后人永远流传的“红楼梦”甚或“梁祝”。
每日商报见习记者陈琪通讯员倪洪江孟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