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车最怕什么?
最怕等了半个多小时,车子还不来。
等公交车最气什么?
等了半天车不来,一来就是三四辆。
浙江在线07月21日讯最近,家住翠苑的张晨发现,常坐的公交70路好像越来越快了。“以前上班要等大半个钟头,为了等公交车要提前预留半个到一个钟头。如今五六分钟就开过来一班车,很准的,不用再赶大早出门了。”
张晨的感觉没错。杭州的公交车为什么间隔时间越来越精确?昨天,商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早高峰每五分钟就有一趟车
亲身体验
早高峰每五分钟就有一趟车
杭州公交70路从拱北小区到长途汽车西站,途经23个站点。像翠苑一区、宋江村、雅士苑都是人群密集的站头,每周一到周五,早晚高峰的上下客流特别多。
昨天一大早,记者坐了一趟70路公交车,亲身体验了一把。
8点40分左右,记者来到了公交70路的宋江村站。宋江村站位于翠苑四区门口,旁边有物美大卖场、翠苑电影院、华东家具市场以及多家餐饮店,是这条线路上人流量比较大的一个站头。
记者在车站等了半个多小时,掐表一算:发现70路基本5分钟来一班,乘客不用等很久。车上也不是特别挤,站着的人并不多。虽然宋江村上下客流比较大,但车内乘客数量变化并不大。
9点半左右,记者又乘坐了一次70路。在翠苑一区上车,车上感觉还不错,空调很足,乘客基本上都有座位。车上一位刚刚买菜回来的大婶说:“现在70路还蛮多的,不用等很久,很早以前倒是不大多的。这几个月坐起来感觉还蛮好的。”
这是一条精细化管理的线路
记者揭秘
这是一条精细化管理的线路
A、精细化管理的线路,三分公司共有7条
公交70路的确与众不同。
公交集团三分公司的副经理徐柏祥说,从4月份开始,公司进行了公交线路的精细化管理,根据每条线路的客流量来定公交车的发车计划。“现在,我们的试点线路每天的发车计划都不一样。根据客流量,周一实行一套计划;周二到周五实行一套计划,双休日又是一套计划。”
高峰期,加大车次;平峰期,维持正常。
成本没增加,车次反而更多了。乘客们等车的时间是明显减少了,出行更方便了。
公交70路线,就是一条精细化管理的线路。现在,像70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的线路,在三分公司一共有7条。
B、你的刷卡记录,可能影响发车间隔
“以前,杭城所有的公交线路只有两套发车计划,而现在,一条线路就有两套以上的发车计划。”三分公司三车队队长缪志荣告诉记者,从4月1日开始,公交70路和公交64路成为第一批试行精细化管理的线路。
“过去,公交车一年四季只有冬令时计划和夏令时计划。每条线路的早高峰都定在6:30-8:30,晚高峰都定在16:00-18:30。但是近年来,杭州的路况变化很大,每条线路的高峰时段也各不相同,公交公司根据路线每天IC卡的刷卡记录来确定每条线路的早高峰、早平峰、晚高峰、晚平峰。”缪志荣说。
在高峰期,加大发车量,在平峰期,车次也不减少。
C、为什么要精细化管理?
三分公司客运科科长薛俊杭解释说:理论上看,一趟车从起点到终点设计大约45分钟,司机每天要达到一定数量的班次。但是,最近几年,杭州的路况变化很大,有的时候,司机师傅一趟车跑下来要一个半小时。一天下来,肯定完不成任务。实行了精细化管理以后,成本没有增加,效率大大提高了,执行率从原来的90%提高到了97%。乘客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车子比以往多了,等车的间隔短了,出行更方便了。
一条线路三套方案,路况和乘客人数影响发车间隔
样本解剖
一条线路三套方案,路况和乘客人数影响发车间隔
让我们看看已经试行一段时间的70路和64路。
70路,特点是上下班客流多,从上午8:30到9:30是高峰时间段。根据公交IC卡刷卡数据反映出来的人流量,公交70路一周就制定了三套计划:周一一套;周二到周五一套;双休日一套。
周一,路堵,人多。高峰期安排22趟公交车。
周二至周五高峰期较长,高峰期同样安排22趟公交车,但是拉开车子与车子之间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比周一的多出一分钟。
双休日,高峰期安排20趟车。
64路,特点是城西白领多,同时因为经停农都站,每天买菜的大伯大妈人数众多。因此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早上6:30起峰,8:30客流量回落。
64路一周两套发车计划。周一至周五一套,双休日一套。
除了第一批的70路和64路。如今三分公司每一个车队都有一条线路开始试行精细化管理了。
它们是502路、335路、22路、82路、80路。
过去,要么久等不见公交车,要么一来就来了两三辆公交车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试行之后,高峰期的间隔时间在7-8分钟,平峰期的车辆间隔时间在10-12分钟。
薛俊杭表示,根据客流量来制定发车计划只是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把路阻情况考虑进去。
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杭州的公交车在提升车辆品质和服务态度上已借鉴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公交专用道、无饮食车厢等。那么,对于乘客最关心的“公交车如何又快又准”,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
巴西大城市库里蒂巴人均汽车拥有量比特大城市圣保罗还高,却避开了最严重的交通问题——高峰时间的堵车。
一个设计巧妙的公共交通网络,使该市从依赖汽车的危险中解脱出来:这个城市75%的人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1975年以来,该市人口增加一倍多,但交通流量下降了30%。
该市市长是位建筑家,很重视环境和公共交通。他就是这一公交系统的创建者,在城市规划中,他实施了一项鼓励沿5条“中轴线”进行开发的土地使用政策。
“中轴线”指市中心向外散开的大道,形状像自行车的辐条。从1974年开始实施,干线通道的中间车道专供高速巴士运行。同时,沿中轴线的各车站都安装了40英尺长的玻璃管道。乘客进入管道前先交费,然后像坐地铁列车那样,从宽敞的车门上车。这样就不会出现排队拥挤现象,大大提高了车速。结果,轿车数量减少了,公共交通更加快捷和方便,乘车的人自然就多了,污染随之减少了。每日商报记者屠雁飞通讯员陈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