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刚一“出梅”,杭州马上就进入了三伏天。酷热难当,西瓜、葡萄、水蜜桃……各种各样的水果成了许多人消暑解渴的不二选择。
然而,常常能听到、看到一些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西瓜,瓤看上去已经非常红,籽却又白又瘪,还甜得这么奇怪,是不是打了催熟剂?”“我女儿特别喜欢吃水果,可我听说现在许多都打催熟剂,吃了会不会让人早熟?”
这几乎被大多数人口诛笔伐的催熟剂,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真的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今天,就让我们来正式认识一下它。
水果成熟是乙烯在起作用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王泽斌说,先要弄清楚水果是怎么成熟的。
地球人都知道,大多数尚未成熟的水果不仅长相难看,而且又硬又涩、无法入口。“青、涩、硬,分别来自于水果内部的叶绿素、单宁和果胶,不甜是由于淀粉还没来得及转化成糖。”
等到该成熟的时候,水果中就会产生一种物质,它的作用犹如一场战斗中的号角手。水果内部的其他部分一听到它的命令,就发挥全力,开始了最后的总攻。“比如,淀粉被水解成糖,水果就变甜了;果胶酶则分解掉一些果胶,使得水果变软。”王泽斌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
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水果成熟了,而这种至关重要的物质名叫乙烯。
绝大多数人对它的最初印象,应该都来自于中学化学课本。没错,这是现代工业中的一种主要化工原料,但它也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植物激素。水果成熟正是它作用的结果。
现代果业普遍使用催熟剂
“因此,只要你吃水果,就等于吃过了乙烯。”王泽斌说,“现代农业中,一些经过保存运输的‘生’水果,在进入分销渠道前都需要进行催熟,用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催熟剂。最常见的催熟剂是乙烯利,它进入到水果体内后,最终会转化为乙烯。”
这种观点,得到了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谢鸣所长和浙江省农业厅首席水果专家孙钧的证实。
“不少‘后熟’的蔬果在上市前,都会用催熟剂催熟,比如香蕉、番茄。”谢鸣补充。
事实上,国际上也流行用乙烯利催熟水果,至今还没发生过因催熟不符合欧美或日本等国卫生标准的情况。
为什么要用催熟剂?就不能等水果自然成熟再采摘上市吗?也许有人会问。
“当然最好是吃自然熟的,但这样的水果只能在产地的很短一段时间内吃到。因此,那些对乙烯特别敏感的,比如大多数热带亚热带水果,总是在还未成熟时就摘下来,保存至其他季节或者运送到全国各地,催熟后上市。这样,一年四季大家都能吃到品种丰富的水果。”王泽斌解释。
催熟剂对人体无害
催熟剂之所以“人人喊打”,完全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会危害人体健康。“某某水果,被疑打了激素含量高的催熟剂,孩子吃多了,容易诱发性早熟”,类似的新闻,并不鲜见。
王泽斌和谢鸣听了这种说法,都笑了:“这完全是误区。现在的人只要一听见‘激素’,第一反应就是这东西对人体有害,也不分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事实上,乙烯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乙烯和乙烯利的激素作用也只针对植物,对人体完全不起作用。除非是长期、大量地直接食用不经过清洗的水果,又或者水果体内被打入了过量的催熟剂。
不过,使用了催熟剂的水果,有可能在营养、口感方面打一些折扣,但专家们说这也不是绝对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才能验证两者的关系。“即使有,也应该是提前采摘所致,而非打了催熟剂的缘故。”
按照孙钧的提示,记者从网上找到了使用催熟剂的相关国家条例。从1989年3月起实施的《水果和蔬菜冷藏后的催熟》标准中,明确指出:目前使用的催熟剂有乙烯、乙烯利;而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3》中规定:在芒果等一些热带及亚热带水果中,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不能超过2mg/kg。
“不过,乙烯利进入自然界,可能对环境有一定损害。”王泽斌补充。
巧用催熟原理让家中水果变软
一卡车青香蕉,在防空洞存放几天,拿出来卖时就成了人见人爱的黄香蕉,还带着香味;一篮水果,如果其中一个烂了,那么其他的水果坏的速度会比平时更快……在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这些事情,其实也都是乙烯在发挥作用。
清楚了乙烯的催熟效果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主动利用这一特性,比如不用等硬邦邦的猕猴桃“慢慢变老”。
大致来说,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生的水果装入塑料袋或者纸袋中,扎紧。此方法可以不让它们自身产生的乙烯跑掉,有利于水果变软。
2.将需要催熟的水果与苹果、香蕉等放在一起。由于乙烯主要由香蕉皮产生,因此也可以吃掉香蕉肉,只留香蕉皮。
3在需要催熟的水果某个无关紧要的部位划一道“伤口”。从理论上说,伤害水果会促进乙烯的释放。
可当天然催熟剂的水果:苹果、梨
易被催熟的水果:猕猴桃、芒果、黄瓜、柿子、番茄
既可当催熟剂又易被催熟的水果:香蕉
都市快报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