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疾病高发,医院门诊、输液室人满为患。 吴 明摄
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持续高温多雨,一些夏季疾病进入多发期。记者近日在台州市内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门诊输液区、住院病房一片繁忙。面对门诊量的持续攀升,医院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全线吃紧。
“明明吃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病人却主动要求打点滴。明明看门诊就可以了,很多小孩的家长却要求住院治疗。”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有医学专家呼吁,市民要尽快走出盲目就医误区。
各医院儿科门诊、病房,一片繁忙
发烧好几天的闹闹,被家人抱到了台州市中心医院,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才在输液大厅输上了液。“小孩刚有点感冒的样子,我就买了药给她吃。吃了两天不见好,发烧到38.5℃。到卫生院给她挂针,挂了两天,体温还在38℃以上,还咳嗽。卫生院的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再过两天应该会好。可我们怕‘烧’出什么毛病来,所以带孩子来大医院看看。”21日上午,家住温岭泽国的陈先生对记者说。
为了能挂到专家号,陈先生一家人连早饭都没吃,匆匆收拾了一下就从家里出发。但一到医院他傻眼了:没想到有这么多生病的小孩。儿科门诊候诊走廊上,到处都是抱着小孩的家长,黑压压一片。
记者随后来到市立医院。这里的儿科门诊,也是排起了长队,预检桌上的病历堆得老高,门诊室走廊的座椅上都坐满了抱着孩子的家长。期间,不时有心急的家长凑到护士旁边问,“还有几个?该轮到我家小孩了吧?”
门诊输液区更是热闹,还没进门,就听见小孩儿撕心裂肺的嚎哭。护士在孩子的哭闹声中不停地穿梭忙碌,大厅的椅子上,放眼望去,大多是抱着小孩输液的家长。输液室的护士告诉记者,每年夏季都是儿科门诊的忙季,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一两百名小儿患者在输液,她们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
“我们医院儿科门诊量,这段时间都在200人次以上,多的时候接近300。”市中心医院预检处一位护士介绍。
中心医院内儿科护士长徐彬告诉记者,每年春夏季都是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多发期。这段时间,手足口病、肺炎、病毒性脑炎,发病较多,不光门诊,连住院部的床位也一直很紧张。
给孩子治病,家长盲目求快
门诊爆满,病床紧张,医院超负荷运转。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现有的医疗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百姓看病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有看病误区的患者,助长了这一现象发生。
7月22日,在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位年轻妈妈与医生的对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医生,我家小孩上午烧到39℃,在洪家那边的一家医院挂了吊瓶,可下午量了体温还有38℃多,怎么办好呢?”问话的,是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梁姓。
医生看了看病历,用听诊器给孩子检查了一遍,询问了一些问题后,对梁女士说:“上午,那家医院把抗病毒的抗生素药,给你用下去了。现在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下午就不需要再挂针了,回家多喝开水,多观察。”
见医生这样说,梁女士默默离开了。可过了十几分钟,梁女士与一位她熟悉的护士一起,又过来问医生,小孩是否真的不需要挂针。
医生见惯了患儿家长的心情,笑笑对她说,“如果想马上降体温,完全有办法,用点激素就很快。但这样对小孩不好。你还是明天再来吧。”
与梁女士类似,小雪妈妈的求医观念也有误区。
5岁的女儿小雪,发烧、伴有咳嗽好几天,门诊医生告知,小孩有轻微肺炎症状,家长回家需注意观察,症状加重的话,需要住院治疗。
“针挂了3天,烧还是不退,肯定有问题,医生不是说孩子得肺炎了?”想到这些,小雪妈妈焦急了,“挂针挂了好几天,效果不好,万一肺炎加重了,不是更麻烦,医生你还是给我家小孩安排住院吧。”
“孩子问题不是很大,看门诊就行,回家注意观察。现在病房很紧张,没空床位,住进去也是住走廊。”
小雪妈妈觉得,医生说这话,不是因为小雪的病情不需要住院,而是因为病床紧张。
小雪妈妈一心想给孩子住院,就让老公找关系。在老婆的坚持下,小雪爸爸到处打电话,托熟人。最后,医院还是认为小雪病情不需要住院,没给安排。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生病。一看孩子生了病,哪怕很轻微,也会全家着急,兴师动众。他们治病心切,恨不得今天得病,明天就好。
有多少家长持有这种观点?记者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20%左右家长表示,小孩发烧没到39℃,基本不上医院,更不会去挂针;50%左右家长表示,只要小孩出现流鼻涕或发烧或咳嗽现象,就会马上上医院就诊;还有20%左右的家长会视情况而定。其中,如果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基本不带小孩上医院的家长,都了解一定的医学知识。
据医生介绍,孩子一感冒,马上就吃药又打针,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小孩发烧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因之前,就急匆匆把体温压下去,反而掩盖了病情,容易延误治疗。任何疾病引起发烧都有一个过程,病情治疗,也需要一段时间。比如由炎症引起的发烧,只要炎症消除了,体温自然就会恢复正常。如果仅仅靠服退烧药或打退烧针,把体温一下子降下来,病根未除,发烧必定反弹。
就医观念有待转变
对家长给孩子就医存在的误区,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静脉用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被人体吸收,所以见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有医学专家介绍说,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种药物并用可能因药物间发生反应,从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据统计,数种药物并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一位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染科医生这样认为,在预防流感,手足口病等流行疾病方面,我们一直宣传,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而现在,小儿患者扎堆到病人集中的大医院就诊,接触的往往都是病人,等候时间又长,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他认为,孩子一发烧,不管病情如何,就要求医生输液或住院治疗,目的是想让孩子好得快,少受罪,而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因为,每种病都有一个自然的转归过程,对付普通的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多喝水、一般三五天自然可以痊愈。依据安全用药的原则,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尤其不要轻易输抗生素和激素。对一些病毒感染,抗生素并没有什么效果,而使用激素虽能很快消除发热和一些炎症性疼痛症状,却是“治标不治本”,往往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小儿平时有些感冒、咳嗽小毛病,反而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抵抗力,有利于孩子免疫系统的建立和成熟。”这位感染科医生,用特别强调的语气说了这样一句话。
据台州日报 颜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