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老人和他的灶头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早些时候,江浙一带的农家,家家都有烧柴火的灶头,还会请灶画师傅绘上灶头画祈求平安吉祥。在水乡三墩一带,这一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煤气、天然气的普及,灶头在杭州已经逐渐淡出了农家院落,而作为水乡风俗文化象征的灶头画,也成为三墩人日渐远去的回忆。
三墩仅存的一处灶头画
实物也将拆迁
朱嫣红,三墩文化站的站长,长期以来,她一直关注着灶头画的生存状态。说起三墩灶头画,她便打开了话匣子。三墩一带的灶头画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与供奉、祭祀灶神有密切联系。五十年代“破四旧”时曾一度绝迹,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造新房、建新灶,灶头画又重新兴盛。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居点的兴建,煤气灶逐渐取代了屏风灶,灶头画也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
在三墩,如今的居民家中已经难觅传统屏风灶的身影,据朱嫣红了解,目前三墩地区只有一处人家家中还保留有灶头画实物。而且,这仅存的一处实物不久后也要面临拆迁的命运。许多打灶头和画灶头的工匠们迫于没有业务,纷纷改行,而杭州地区画灶头画的艺人也已不多了。
镇上的灶头画艺人王林林老人15岁起便跟舅父学习打灶头、画灶头画,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王林林老人继承发扬了灶头画的传统技法,又凭自身的聪明好学,成为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灶头画匠。今年6月12日,在嘉兴举行的江浙沪民间灶头画邀请赛上,老人的《喜上梅梢》线条秀丽,色彩雅致,寓意深远,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然而,现在老人自己家中也不再用屏风灶,更没有了灶头画。除了艺术创作,老人已经几乎不再有机会帮人画灶头画了。
灶头画曾是农民美好愿望的寄托
灶头画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十分常见,不过,相比于嘉兴等地的灶头画,三墩灶头画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嘉兴地区的灶头画色彩浓烈,以人物为主,而三墩灶头画的色彩和线条都要更秀气一些。”朱嫣红告诉记者。
三墩灶头画的特点是画面匀称,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造型不讲究绘景造型是否准确,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因此具有民间艺术简洁明快、造型夸张的特点。灶头画师傅作画时凭借自己的才艺发挥,没有画样,底稿都在灶头画艺人的脑子里。另外,三墩灶头画的装饰性较强,大多是一些聚宝盆、喜鹊、梅花、荷花等图案,蕴含着招财进宝、喜上眉梢、和和美美等美好的含义,寄托了当地农民美好的愿望,也代表着一种质朴的审美情趣。
灶头画的绘制从打灶头到最后的落款,要经过起墨线、勾勒框架、画边角花纹、画主体彩图等七个步骤,所画内容多以花卉鲜果、动物、财神为主,也有一些故事、风景或是花纹装饰类的题材,在灶头的小立面还会写上一些“百味调和”“吉祥如意”等吉祥词语。
列入市非遗产名录期待被保护发掘
灶头画艺术作为江南民间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已日渐引起各地的重视。嘉兴市近日成立了灶头画艺术中心,还举行了江浙沪民间灶头画邀请赛。在海盐等地的中小学,灶头画艺术也纷纷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走入了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民俗和艺术。
据悉,三墩灶头画2009年已被列入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期待着社会各方更多的发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