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青 图
地下19米,越往下走越凉快;杭州的人性化设计,还在于设有无障碍电梯
候车平台12米宽,地铁站温度终年控制在29℃—30℃
列车座椅可加热,冬天屁股感觉不会太冷
这些,不久以后你都将亲身体验
据最新消息,现在地铁1号线已经有21座车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8段隧道完成贯通,累计完成盾构里程45公里,完成70公里任务量的64%,14台盾构正在掘进。
主体完工的地铁站什么样?是否能看到人性化设计的影子?未来还有什么动作?昨天,记者来到地铁客运中心站的工地现场。虽然那儿尚未装修,但已经露出了不少人性化设计的端倪。具体内容,还请大家登录杭州日报网杭州都市频道,跟着我的镜头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地铁有无障碍电梯坐轮椅也能到地下三层
昨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地铁客运中心站。只见地面上光光的,疏疏朗朗地搭了好多简易小棚。在地铁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从其中一个小棚的楼梯下去,钻到地铁站的肚子里。节能灯把黑黑的空间点得蒙蒙亮,越往下走,感觉越凉快。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地铁的电梯系统,这直接关系到地铁出入站的便捷。地面未来有四组自动扶梯和楼梯,连接地面和地下二层。两组靠近九沙大道,两组靠近客运中心。乘客从地面直达地下二层,刷卡后到地下三层候车。
我最感兴趣的是地下三层,也就是候车大厅。直奔那儿。
在地下三层,我看到有个直上直下的空间,也像电梯。就问工作人员,这是何种考虑?工作人员说,一般行人是通过自动扶梯和楼梯上下的。这是地铁无障碍电梯。这个称呼是考虑过的,并不称为残疾人电梯,是为了照顾更广泛的老孕幼等人群。客运中心站地面至地下二层有1部无障碍电梯,从地下二层至地下三层有2部无障碍电梯。这个电梯的设计空间是载重1吨,限13人,门有1米宽。有需要人士从地面直接坐到地下二层,在这层刷卡通过后再坐无障碍电梯到地下三层。在这个电梯的外部还设计了呼叫按钮,有需要人士可以通过它获得地铁控制室服务人员的帮助。
我突然想起,香港地铁候车平台也有直升电梯的,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大量人流都涌向自动扶梯而不坐这个更省力的,只有拖着很多行李的人以及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才坐。现在想来,他们的素质挺高的。我想,以后杭州也会出现这样互相礼让的一幕。
据了解,地下三层候车区地域还将有盲道设计。而地铁列车内部,每部列车在门一侧都会有专门供轮椅停放的位置。
地铁站台夏天温控29℃ 4座风亭保障地铁新风足
地下三层空旷的站台上共有两个候车平台,每个平台12米宽。每个平台都是:一侧是下沙方向,另一侧是临平方向,由此实现同台换乘。平台很开阔。一阵微风吹来有点湿的感觉,突然,我想起一个问题,地铁的空气质量怎么保证?这个对舒适度体验很重要。工作人员把我引导到地铁站的东端,那儿有个设施有点像楼梯间,但不全像,因为有个2.5米x3米的长方形口子。工作人员说,这是地铁良好空气系统的守护使者——风亭。这个站共有4个风亭,分别都含有新风风亭、活塞风风亭(利用列车经过时的风压系统推动换风换气)和排风亭,保障地铁站里的空气质量。而地铁站的温度也将由空调精确控制,以后地铁地下二层站厅夏天温度设计为30℃,地下三层站台设计温度为29℃;冬天设计最低温度12℃。而列车车厢的温度将和站台温差控制在2℃左右。
车厢到站提示呈“流水纹”站台、车厢内都有液晶屏
一进地铁站,我的手机没信号了。工作人员说,以后完工了,在地铁里打手机没问题啦。
地铁的人性化设计还有哪些方面?工作人员给记者指了指方位说,按初步设计方案,地铁站台将有四至五组背靠背悬挂的液晶提示屏系统,预告车站到站信息。而列车里面,一列列车里也将有40多个液晶屏,显示相关信息。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列车的到站提示信息方式别具一格,从A站驶离开往B站,A和B之间会有流水样的绿色提示符号,表示列车行进到这一区间段,同时B站闪烁绿色。等到了B站,AB段就显示为红色。还有那个列车上的座椅,不锈钢材质的座椅底部可能有电加热系统,使冬天车子始发时坐着不至于太冷。为什么不用空调?工作人员说,热风往上走,这种设计能让人的腿部更舒适。
据了解,今秋,地铁客运中心站的机电方面将进场施工,那些人性化的设计也将逐步从图纸走向现实。
名词解释
地铁客运中心站
地铁客运中心站(原名九堡东站),位于客运中心站南侧,是地铁沿线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长380米,总深19米,宽42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它也是建设较复杂的一个,其地下部分共三层,地下一层是上盖物业的停车场,地下二层是地铁的站厅,即以后地铁乘客刷卡付费通过检票闸机的地方。地下三层是真正的候车大厅。整个地下三层是双岛四线(双岛指两个候车站台),下沙至杭州市区、临平至杭州市区的来回共四线在这里同台换乘。一列地铁列车约长120米,这个车站的候车平台差不多也是这个长度。
后记
因为未来的地铁候车区域要装屏蔽门,所以能一览无余远望隧洞的机会不多。
我走到地铁候车平台边缘,远方地铁隧洞深邃宁静。未来这里将几多繁华,心里立马涌出好多遐想:两年后,就在这儿,会留下多少杭州“杜拉拉”们奋斗的足迹?会上演多少都市浪漫故事?又会记录多少杭州大都市跨越式发展的华丽音符……这些悬念的背后怎不令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