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心发生泥石流》追踪
7月26日,温州市区下了今年最大的一场雨,傍晚5:25,景山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汹涌而下的泥石流冲向位于西山东路的两幢居民楼,20多位居民被困楼上。
好不容易脱险后,居民们除了庆幸,更多的是不满:有关部门切山建房,这不是相当于建了个“人造悬崖”吗?
山体切面似刀削
昨天下午,住在1楼的小陈正在清理家里的冰箱。泥石流过后,有关部门为了防止意外,切断了水电。断电一天,冰箱里的东西都有点发臭了。
她说,只是临时回来整理下东西,一会就走。“昨天晚上我住在外面,今天晚上还是不敢回来住。这里太危险了。”
一个60多岁的老伯正在楼下铲泥土。他说,自己在这里住了50年了,以前山不是这样的,从上往下有个长长的缓坡。
山体滑坡现场还是保持原状,塌下来100多立方米土石一直堆到了2楼。警方在周围拉起了100多米长的警戒线。
据国土部门测量,滑坡区域高25米、宽10米。25米相当于至少8层楼的高度,而山脚下的房子只有4层。
山就像刀削了一样,几乎呈90度直角。居民楼紧挨山体,间距只有1米左右。记者站在楼下仰望,山上几块尚未滚落的石头摇摇欲坠,好像就要砸到头上。
10年前就塌方过
西山东路车水马龙。家住顶楼的陈女士情绪有些激动,她说,事情要从建这条路开始。
“以前我们家也住在山脚下,但那时的山有自然的缓坡,很安全。由于西山东路很小,有关部门为了扩建道路,把山脚下的一排房子拆了。”
拆了房子建了路,那拆迁户怎么安置?有关部门想了一个办法:把路边的山往里挖,像切蛋糕一样切一块下来。在挖出的空地上,建了这两幢楼房安置拆迁户。
旁边的山像悬崖一样立在那里,怎么住人啊?陈女士提起这事就生气,“当时居民们觉得不安全,没同意。”
2000年,房子刚建成不久,果然出事了。那天也是大雨,山体突然滑坡,“其中有块汽车大小的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砸破卷帘门,穿楼而过。幸好当时居民们还没住进去,不然就出人命了。”
事情发生后,拆迁户更不敢住了。后来有关部门用钢筋、石块对山体进行加固,并保证说肯定安
全了。拆迁户想想也没其他办法,才勉强入住。
和人工挖山有关
昨天下午,温州市国土局瓯海分局、景山街道领导会同地质专家勘察现场。他们发现,坍塌山体周围有不少裂缝,很可能会发生二次坍塌。松动的泥土有好几百立方米,一旦塌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温州国土资源局瓯海分局地矿科张科长说,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人工挖山,使得山体失去平衡造成的。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地质专家袁民豪勘察后发现,这里山体滑坡除了人工建房切坡和强降雨以外,还跟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
“事故山体有较厚的残坡层和全风化层,土质破碎、风化强烈。通俗地说,就是悬崖很高,上面都是松软的泥土,当然容易塌下来了。”
等勘察完,他们将尽快制定应急方案。
“主要是处理有安全隐患的泥土、石块,下面都是房子,要把几百立方米的泥土安全运走,难度很大。”张科长说,应急处理至少要10天,处理完之前居民还不能住回去。
接下来还要全方位治理,以免再次塌方。
袁民豪说,房子现在不可能拆掉,一般来说只能把坡削平整,然后加固。
类似事故不止一次
目前,景山街道已转移了处在危险区域的90位居民。这些居民有的去了亲戚家,有的由有关部门安置在景山小学。
袁民豪说,在事故前,瓯海区国土局已把这里列入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这次景山塌方有其历史原因,当时建房子不需要做地质灾害评估。
张科长说,现在城区的地质灾害点他们都设置了警示牌。
其实,在温州市区这样的塌方事故并非个案。
1999年,在市区杨府山脚下的第十六中学遭遇山体滑坡,泥浆冲进了教室,所幸学校还未开学,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6年6月,杨府山上一大堆石头伴着黄泥、树枝滚落下来,撞破了杨府花苑小区四五米高的围墙,一直冲到小区2幢住宅楼的住户窗户底下。国土部门勘察认为,这主要由杨府山山体破碎、边坡脚开挖致使山体失衡造成的。
资料库
景山位于温州市中心西侧,总面积3.48平方公里。山上建有动物园、植物园等,人文景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山古窑址(正和堂);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欧王墓;有唐代名寺护国寺遗址;有创建于元代的紫霄观等。
(都市快报 驻温州记者甘凌峰文/摄 制图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