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31日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本报10年前报道过的百名院士之一——钱伟长,因病于昨晨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老是吴越王钱鏐第34世孙,一生传奇,只为精忠报国。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壮年时期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为祖国一穷二白的航天事业贡献青春;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的学分制、选课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纯粹的爱国主义”是钱老的人生底色。他的人生传奇是由4组关键词组成。
关键词:弃文从理
钱老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18岁时以历史、国文满分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正当他准备就读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毅然决定弃文从理。
“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火了!那时候年轻嘛,马上下决心不学历史,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下定决心后,钱伟长强烈要求转系学习物理学。事实上,钱伟长投考清华时,虽然历史和国文都是满分,而物理、数学成绩差,物理才考了5分。几经周折,学校教务人员和老师被他的精神感动,钱伟长得以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关键词:让爱因斯坦敬佩
钱伟长立志为强国而学习物理。1940年1月,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他和导师辛吉合作,到校后仅用了50天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的祝寿文集里。
这是世界第一篇有关板壳内禀的理论,它和爱因斯坦的文章发表在同一本文集上,就此奠定了钱伟长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爱因斯坦看见这篇文章后说——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睡不好觉,一直在研究,好像我这个还不对,还有东西没弄清楚。《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把问题弄清楚了。
关键词:回国参与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
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从国内传来了中国取得抗日胜利的消息,1946年,钱伟长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国!
1946年,钱伟长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钱伟长获得再次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他到美国大使馆填写表格时,看到这么一道问题:“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填了“NO”。
在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少作出了两项影响深远的贡献。一项贡献是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还有一项贡献是他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一起,为确定我国力学发展方向及力学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年科技规划”中,钱伟长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有人看“傻眼”了:“钱伟长学的是力学、应用数学,他怎么不要自己的专业了?”
面对质疑,钱伟长说: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
关键词: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到上海工业大学(后合并为上海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三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钱伟长一直是上海大学的“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自己房子。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对国家好就行,我没别的要求,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强大需要力量,而这力量就是知识。”
钱伟长,力学和数学家,上海大学校长。1912年10月生于江苏无锡。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以及国内外十数所高校的名誉校长、教授之职。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