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被业界期盼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终于出台。这部跨沪、苏、浙三大行政区域的国家战略性规划一出台,便引起多方震动。
从2004年启动编制以来,《规划》数易其稿,多次难产背后是国家对长三角发展战略的缜密思考,与长三角内部利益分配的相互博弈。
从“两省一市”这一区域范围的划定,到前所未有地重视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再到“一核九带”新的空间格局的确立,现行《规划》凸显的“变动”,透露了长三角城市一体化道路上新的发展路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胡雅龙说,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规划》在“十一五”末这一特殊时期出台,将对长三角城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战略指导意见。
先行一步的杭州都市经济圈,杭湖嘉绍四城市各专业委员会专项规划的制定已纷纷向这一《规划》寻找指导方向。
正确理解《规划》“之变”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日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展开研讨,这也是该规划出台以来长三角城市群进行的第一次解读、研讨与交流。
A
最关键
蓝图划定——长三角城市间的博弈
争论多年,《规划》最关键的问题是区域范围的划定。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似乎是长三角多种版本的划分,实质则是城市间的利益牵扯。
参与《规划》编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陈雯透露,2006年,《规划》确定了最核心的15个城市,后来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台州也“挤入”阵营。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分析,最初确定上海以及苏南、浙北16座主要城市的原因是其在长三角发展势头与潜力相对较好。
16城市《规划》刚一完成,不料又生变化。国务院提出了新思路——期望《规划》范围涵盖“两省一市”。
陈雯认为,这一思路的战略考虑,是苏北、浙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希望借助长三角的政策效应、品牌效应来拉动这个区域的发展。
而在今年的长三角城市协调会议第十次市长会议上,长三角十多年来第一次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扩容震动业界。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加入了长三角协调会。
此举意味着,第三个群体试图将以长三角的身份分享《规划》圈定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城市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资源。在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泛长三角概念已经有所显现,且安徽省处于较突出的地位。
三种力量僵持不下,究竟哪些城市能挤进长三角国家战略性发展的第一梯队中,多年来一直充满悬念。
陈雯称,在国家最高层面的博弈过程中,《规划》最终选择了折中方案。长三角规划的范围终于尘埃落定——“两省一市”。
B
最重要
抱团发展——共同打造“四个中心”
在陈建军看来,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在长三角中正日渐削弱。
这在《规划》前后的变动中得到印证,2006年版本草案则提出“强化以上海为发展核心”,而现行《规划》中则提到“以上海为发展核心”。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经济比重占长三角的60%,中国经济增长中心是上海。这几年,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在长三角,上海经济比重下降为17%。”陈建军说。
相反, 《规划》中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定位却得到了提高。《规划》首次明确了以上海为中心外,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的格局,而在以前,一般意义上的副中心仅指杭州、南京。
这一变化传递出的信号是,长三角正走向整体发展的快速时期,胡雅龙称区域一体化、同城化是长三角发展必然的规律。
“全球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公众所熟悉的这四个中心是上海发展的目标。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看来,“四个中心”更全面代表了长三角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四个中心’过去是中央为上海提的,我觉得仅仅依靠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是比较困难的,上海要依靠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力量来加快‘四个中心’的建设。”陈维说。
“比如说‘航运中心’,实际上是通过长三角众多港口群的组合,打造成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航运枢纽。比如,贸易中心,如何结合海宁、义乌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也是很好的途径。”
对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徐红霞特别指出,杭州将积极配合长三角共同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好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一个极核”。
C
最前瞻
战略定位——崛起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毫无疑问,长三角已经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规划》第一次将长三角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较早出台的珠三角区域规划中,该区域相对应的目标定位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显然,长三角《规划》的目标定位更高。胡雅龙坦言,这一目标对于长三角城市来说“很有压力”。
事实上,《规划》最终区域范围的划定也与这一定位相关。陈雯透露,如果再把安徽加进来,很多定位就将发生更多变化。
“我们还是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我们的初衷是做到,至少来说跟其他五大城市群并列的这样一个区域,成为全国经济先行的区域。”
D
最强调
城市转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
《规划》重要的突破在于,要求整个长三角地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并且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而当下的现状是,长三角许多城市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制造业加工层次不高,研发和销售两端偏弱。
从世界经验来看,“后工业化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绝对是服务业。一般来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的水平,它的服务业比重要达到60%以上。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2010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25个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分别为59.4%、51.3%。陈维认为,长三角南翼杭州在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上发展势头强劲、潜力较大。
“现代服务业需要现代制造业的支撑,杭州通过产业转移将制造业放在萧山、余杭等周边地区发展,并不影响经济总量,同时有空间来培养新兴的服务业。”
陈维的肯定印证了《规划》对杭州的定位——发展成长三角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这一定位凸显了《规划》对于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视。陈建军强调,城市功能分工实际上也是产业分工。
陈雯透露,《规划》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也是斟酌再三,从一开始提出来是“一核六带”,最终,形成“一核九带”的网络化空间模式。
E
最忧虑
运行机制——《规划》落实推手缺位
五年磨一剑,《规划》出台后,各界纷纷把焦点指向了《规划》的操作性。
胡雅龙就曾坦言,由于目前缺乏跨行政区划的统筹协调主体,落地实施的对象也不够明确,因此,实施起来还有一定难度。
陈维等一批专家也表示,这个规划只是指导性的意见,事实上没有绝对的约束力,具体实施主要依靠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相互结合。
而更重要的,还有运行机制的问题。目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及其市长联席会议实际承担了长三角布局的指导和实施者的角色。协调会组织与规划专家一致的期望是,要更好地实施规划需要一个一体化机构。
国际上,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欧洲议会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陈建军建议,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应建立一个非政府性,相对具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决策咨询机构,这将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