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一张手帕,醒目一拍,嗓子一吼,一段精彩的杭州评书就能立马上演。
来自民间的草根艺人李自新,今年78岁,却拥有59年的说书生涯,是目前唯一能说杭州传统评话《东汉》的艺人,也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手眼身法步喜怒哀乐吞吐谈笑”十三字为纲领,做身段时刚健,起角色时绘态传神,在杭州评话的江湖里,诉说别样的精彩。
杭州评话一说就是59年
作为一个地道的杭州人,李自新自幼酷爱杭州评话,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到茶馆去听书。他说,说书先生在台上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他向往那种感觉。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追逐说书的梦想,并坚定杭州评话是自己追求的事业。
19岁时,他拜任兆麟为师,开始学习说、噱、弹、唱等基本功。听着杭州评话长大的李自新,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上台说书,远远超过其他人。每当说起这段往事,他的脸上会浮现自豪的微笑。
那个年代,说书老师不允许外人偷听偷学。记者问他是否曾有偷学的经历,李自新笑言根本不需要偷,而是“伴道”,就是正大光明向老师学。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李自新只得暂时放弃钟爱的事业。在长达十年的“文革”中,他无时无刻不记挂着说书。1977年,饱受风雨的他终于等来了新的春天,迫不及待地重拾说书的爱好,并以此为生。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说书的舞台,离开过观众的视线。
“杭州评话曾风靡一时。那时候,我们在艮山街道、武林街道、城站街道、吴山书场等市内各个角落以及黄岩、海门、路桥、沈家门等地方演出,观众人山人海。最多的时候一场有五六百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一百多人。我们经常赶场子。一些铁杆粉丝甚至跟随我们,我们到哪,他们就追到哪,想尽办法多听几场。”李自新想起辉煌的过去,一脸骄傲。
59年的说书生涯,李自新始终对杭州评话不离不弃。在今年杭州市首个非遗曲艺培训班里,他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免费为学生传承技艺。他也表示,只要自己身体硬朗,不会放弃说书事业,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杭州评话这门技艺能够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永久流传下去。
唯一能说《东汉》的传承人
“杭州评话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李自新说,1979年到1982年正是杭州评话最兴旺发达的时候,后来受到电视机、录像、舞蹈、麻将等各种文娱活动的冲击,渐渐“失宠”。由于没有人学,没有场地表演,经济效益差,民间艺人生活没有保障等原因,杭州评话面临着说书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观众也从原来的每场好几百人跌到两位数,现在只剩大关、朝晖、采荷三个小区有演出场子了。
这种现状让李自新很是担忧:“说书人树起来是根旗杆,碰在地上就是根烂木头。”为了能让源远流长的杭州评话流传下去,并且把原汁原味的杭州评话呈现给观众,2009年,李自新不辞辛劳在大关西八苑书场连演100天,每天一场,每场两小时,将整部《东汉》拍成了录像。据悉,现在能考证的传承人,只有李自新一个能说《东汉》,他也愿意把这张光碟免费赠送给想学杭州评话的人。同时他也建议,想学杭州评话的人,也可以先看看《杭州评话》这本书,因为里面浓缩了众多说书艺人的精华,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