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不久前,杭州市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第一次评选低碳家庭,15户人家成为首批低碳家庭。记者走进其中一户低碳家庭,体验低碳人家一天的生活。
冰箱装几成满最省电?
走进东平巷社区积善坊巷21幢3楼,主人荣汉萍、郭坤海老两口都已退休在家。正逢暑假,家里多了两个小家伙——7岁的外孙杰杰和5岁的外孙乐乐。
早上8时,荣阿姨从西湖边早锻炼回来,郭师傅带着乐乐从游泳馆回来。早饭后,荣阿姨开始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是我每天的功课”。
记者发现,家里洗手盆下面的排水管不是接到地下水管,而是分别落到红、绿两个不同颜色的塑料水桶,“脏一点的水接到绿色水桶,用来冲马桶,干净一些的水接到红色水桶里,拖地板、擦桌子都用得上。”
跟着荣阿姨一起洗衣服,在她的指点下,我把前三次带着洗衣粉泡沫的水倒进绿色水桶,接下来相对清澈的水冲进红色塑料桶。不一会,两个过膝高的水桶已经积满水。接下来拖地板、抹桌子全部用红色桶里的水。打扫完毕,水桶里居然还剩下很多水。
“您每天都这么做吗?能省好多水吧?”我开始掰起手指计算起每天的节水量。
“坚持十来年了。”荣阿姨颇为自豪地说,“这一点,你们年轻人要向我们老同志学习。”
洗涮完毕,时钟不知不觉走到11点。我们跟着荣阿姨出门买菜。黄瓜两根、西红柿一个、冬瓜一片……荣阿姨买菜特别“小心”:就买当天要做的菜,买多了放冰箱浪费电,蔬菜也变得不新鲜。“我做过实验,冰箱的速冻层装七成满,最省电!”
广告纸的妙用
在荣阿姨负责家务的同时,郭师傅照顾两个宝贝外孙。
杰杰今年刚上完一年级,乐乐正准备上小学,练出一笔好看的中国字,是两个孩子暑假主要任务。
除了常规的描红本,我发现孩子们手中的练字本有些特别,手掌大小,一张张纸的反面还有印刷字的痕迹。原来,这些练字本,是用平日塞在邮箱里的牛皮癣广告纸装订而成的。
这些随处可见的广告纸,曾是郭师傅的一大烦恼。一次,他灵机一动,把广告纸反过来利用,用订书机订成小本本,让小朋友练字。“我们还做了一些送给楼道里的小朋友,现在大家都学会做了。”
下午,在郭师傅的介绍下,我发现了家里有很多废物变成的宝贝。比如,客厅橱柜里的中式拉环药箱,青花瓷铜搭扣,看去古典精美,其实是去年中秋节的月饼盒;房间墙壁上大大小小的方形镜子,是楼下电子市场门店装修后废弃的边角料;小朋友们擦汗用的小手巾,则是餐厅里每片一元的湿毛巾回收后再利用……
曾经是电气设计师的郭师傅,对家里电器的功率了如指掌。比如,手提电脑功率20多瓦,台式电脑则是200多瓦;小房间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功率是30瓦,客厅大彩电功率100多瓦。
“合理使用不同电器,也能省下不少电,大彩电开10小时就消耗一度电,而黑白电视机,开30小时才耗一度电。”这个暑假,郭师傅打算把这些知识教给两个小外孙。
低碳,灵动在细节
傍晚时分,荣阿姨两个女儿女婿先后到家,一家8人围着小圆桌吃饭、聊天,让我这个还在独居的“异乡客”感到特别温馨。
大家谈话的焦点,是筹备周末全家“骑游”西湖。大人想去茅家埠,而孩子们要去动物园。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大家取个中间点,到雷峰塔附近走走,孩子们也能到放生池看看小乌龟。
荣阿姨说,杭州刚推出公共自行车的时候,全家就人手一张办好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如今,周末骑车出游成了全家的最大爱好。“只要天气好,女儿女婿就把车子停在家里,租上几辆车子出门,好风景和好空气一并收获。”
吃完饭后,我又发现,荣阿姨洗碗的方式也很特别。她先把碗放到一个透明的脸盆中冲一次,冲完的小盆水,端到阳台上浇花灌草。后几次洗碗的水,再分批倒入红、绿色塑料水桶里。不用说,这是荣阿姨又一个“省水经”了。
夜渐渐深了,告别时,荣阿姨拿出一个牛仔布背包塞给我,水蓝色,精致的线脚,时尚又轻便。“这是我用孩子们的旧牛仔裤改造的,留给你作纪念。”
或许,这是低碳人家平凡的一天,却让我,一个成长在物质富裕时代的“80后”,第一次感受到,“低碳”并非硬邦邦的字眼,它,灵动生活在每一个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