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焊工的上衣都被汗水浸透了。 林云龙 摄
整天面对臭淤泥,他们还是一脸笑容。钱报好摄之友 “杭州金涛” 摄
这个简陋的棚子就是3个工人的家,做饭、睡觉都在棚子里。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高温下,正在整治的杭州中东河边,挖出来的淤泥似乎都被烤熟了,散发出阵阵恶臭。路过杭州宝善桥的行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匆匆而过。就连向来热闹的河边小公园,也鲜有市民愿意逗留。
不远处,不时传来乒乒乓乓的声音,那是工人们正在干活。他们已连续几个月在河道边上工了,每天吃、住、工作都在这条被人避而远之的河边。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十一期间新中东河的如期亮相。
我们每天行色匆匆经过的时候,或许从没想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
将镜头第一次对准烈日中挥汗如雨的他们,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等到十一泛舟新中东河上的时候,别忘记他们的付出。
又热又臭,蚊子扎堆
晚上几乎睡不着
下午3点,因为挖洞机没油了,需要去公司取油,工人赵钱掌就可以稍稍歇会儿。
他走到边上的小店,“给我来瓶西湖啤酒,要冰的。”赵钱掌说着,递出了2块钢镚。
提着啤酒,赵钱掌来到宝善桥边的凉亭里。“给。”赵钱掌把冰啤酒塞给了凉亭里的流浪汉,自己一骨碌坐到了凉亭的另一边,解开橘黄色的工作服,把双脚搁在座位上,看着步履匆匆的行人,若有所思。
40出头的赵钱掌,从河南来杭州已有七八年了。他的工作很简单,操控打洞机。但工作、生活的环境,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我们这工作是露天的,这样的天气,就是什么都不干,光站上半天,也要出几身汗,何况还得搬东西。”赵钱掌眯起了眼睛,指了指河边。那里零散地搭着3个工棚,说是工棚,只有耷拉下来的顶,没有四墙,里面用架子搭了一条或两条的通铺,铺着席子和帐篷。通铺下面放着脸盆、洗衣粉、拖鞋等生活用品。
“晚上,我们就睡在那里。天气太热,河水、淤泥很臭,蚊子又多,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到12点以后才能睡觉。早上5点半就得起床上工了。”赵钱掌说,好汉不赚六月钱,“我也只会做这个,其他我又做不来。”
赵钱掌一家四口,现在只剩妻子一人在老家种着四五亩田,女儿和儿子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打工,他每个月能赚1400元左右,除去自己在杭州这边的开销,几乎没有剩余,更别提寄钱回家给妻子了。虽然赚的钱只够自己在杭州过活,但到了春节,他还是会多买点东西,回家看看妻子。“在这干活是挺辛苦的,但比在家里待着总要强些。”
做一次饭
工地“大厨”擦了10多次的汗
“啪嗒啪嗒”,工棚里传来阵阵切菜声,晚饭时间到了,工程队里的厨师赵广富开始做饭做菜了。赵广富说,今天的晚餐是黄瓜拌豆腐皮和土豆炒肉!
工地上没有自来水,烧饭做菜、洗衣服、洗澡都是靠马路边上的一个消防栓。赵广富拿起扳手,拎起一个水桶,就打水去了。他说,只要轻轻拧动扳手,水就会哗啦啦流下来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水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赵广富连忙用手去接了几口来喝,又顺便洗了个手。“这个水和人家家里喝的自来水是一样的,很干净,我们洗澡吃饭都靠它。”
打完水,赵广富就开始做菜了。工棚里很热,没有半点风,旁边堆放的大堆淤泥更是让温度升高了好几度。赵广富菜还没切完,就已经擦了不下10次的汗,豆大的汗珠沿着他的脸、他的手臂、他的背流淌下来。实在没办法了,他就用脸盆里的水洗一下脸,继续做菜。
晚饭后的快乐时光:
去超市蹭电视蹭空调
工友们听见厨房做菜的声音,都跑了过来,有的过来想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有的过来瞄瞄今天的晚餐,有的则索性在旁边看赵厨师做菜。赵广富说,每天他都做2份菜,给16个人吃,通常4个人分到一盘菜。没有餐桌、餐椅,大家夹上几口菜,手里抓着馒头,想去哪吃就去哪吃。
“今天晚上不做饭,吃馒头!大伙想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赵广富是河南商丘人,喜欢吃面食,所以一般中午吃米饭,晚上就吃馒头。
他来杭州一年了,一直担任工程队里的厨师。说起厨艺,赵广富很谦虚地说“一般般一般般”,但瞧那做菜的架势,简直是个职业厨师呢。
赵广富每天要买三次菜,为了节省开销,他还专门跑到望江门那边的菜场买菜。“那边的菜便宜,黄瓜这边的超市要卖2.8元,那边只要2.2元,我每天就骑着那辆花了50块钱从修车师傅那里买来的自行车去买菜,也挺快的。”
这样的天气,最愉悦的时候,就是吃完晚饭,工友们一起去不远处的乐购超市蹭凉。
“我们不买东西,就坐在卖电视机的对面,既可以蹭那里的空调,还可以看电视,里面的人也从来不会来赶我们。”赵钱掌说出大家的秘密时,这帮或站或蹲大口嚼着馒头的男人们都笑了。
在工棚里,赵广富睡觉的地方紧挨着炉灶。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前面的一堆淤泥,但他很乐观,他说“生活就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