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寻访古民居里的老人。
浙江日报讯 经过近1个月的拉网式调查,本报联合省内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暑期实践活动结出了首批“果实”——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分队对吴宅、明宅、西兴古民宅等10处古代民居、古村落的考察,已以报告形式出炉。
古民居,寄托着人类的追忆。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活、繁衍,古民居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而是成为一种人文活化石。当我们习惯居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而渐渐遗忘了古民居时,如何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便显得尤为迫切。
“进入吴宅,即可望见院内天井。吴宅的天井面积较大,便于采光、通风和室外活动,体现着当时大宅的气韵。建筑之间有回廊、夹弄、边门、别院等,共同与主轴建筑组成一个整体。”吴宅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宅,一走进吴宅,实践小分队队员就被建筑的和谐气氛所吸引,感受到古建筑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别具匠心。
古民居的质朴也留给大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在宁海县城东部的许家山石头村,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整个村子的房屋都是由采自附近山上的青灰色石材整块砌成,排列巧妙,时间久了如青铜器一般,俗称铜板石。
在绍兴县西北部的安昌古镇,老街依河而建,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整个古镇保存有旧石板路、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耐人寻味。
但在实地调研中大学生们发现,不少古民居建筑已演变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小小的民居内挤进了许多人家,甚至有超负荷使用造成的违章搭建,安全隐患突出。
在金华芝英古民居群,大学生们了解到,当地人绝大多数都已搬出古民居,住进了新建的楼房里。而前人留下的民居则以30元到150元不等的价格出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占总人口2/3的外来人口拥挤在木结构的民居里。对此,实践队队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高密度的人口居住比例对古民居来说存在隐患,安全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对西兴古民宅、前童古镇、宁海石头村等古民居调研后,大学生发现很多居住者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少过道、里堂、内间都凌乱不堪,甚至有几处古民居已被商业开发。还有一些古民居实际上已被当成仓库使用,满布灰尘,逐渐破败。
走访调研的结果也引发了大学生对古民居保护问题的思索。针对古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实践小分队以实现古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民居的居住与保护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议。
大学生们在实践报告中提出:可以首先成立保护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还可以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有特色的开发,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古物保护的关系。
通过调研,大学生们发现前童古镇、石头村等地的年轻一代对古民居保护意识比较欠缺,他们认识到,年轻一代更需要树立起保护古建筑的责任与意识,从源头做好保护。
大学生们还在实践报告中建议当地政府制定具体的保护和开发计划,维修古民居的资金既可由政府出资也可向社会集资。保护古民居,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