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长长的柏油马路,一头是家,一头是小卖店。70多岁的老太王彩艳(化名),只是想去小店买包烟,可是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没有人看到,她在昏迷前曾挣扎爬行。烈日下,她被太阳烤着,直到全身都被地面烫出水泡。
昨天凌晨2点,经过医务人员11小时连续抢救,市一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王老太,突发心力衰竭死亡。这也是杭城今夏首例热射病(最严重的中暑)死亡病例。
她曾试图爬行求救
王彩艳老太,家住转塘附近的城郊接合部,本来这么热的天,她不太下楼走动。
“她想下去买烟,小店在柏油马路的另一头。当时,是中午12点多。”家人回忆。
当天,王老太独自下楼,没有让家人陪伴。年纪大了,又有脑梗塞的毛病,太阳底下,王老太一阵头晕,浑身冒汗。
“她可能找不到树遮挡,头一晕就倒下去了。”家人分析。
天气太热,老人家身体弱,一下子就中暑了,等她感觉不行时,已没有力气呼救。可是,离小店还有很多路,自己晕倒的位置又很偏僻,少有人经过。为求生,王老太挣扎着在暴晒的柏油路上爬行。衣服被磨破了,手臂、大腿、背上,皮肤全被擦破皮,接触到滚烫的柏油路面时,烫出了大片大片水泡。
心率加快、头晕恶心,体温迅速升高,慢慢地,烈日当头,王老太双眼模糊,逐渐失去意识……
“我们家很偏僻,天那么热,路上很少有行人经过。即使有车路过,可能也没停下来。直到两个小时后,有一位好心人路过,才打电话通知我们。我们赶过去时已晚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家人泣不成声。
脑组织被“烤熟”了
“从社区医院转来时,老太血压极低,体温高达41摄氏度,心跳达每分钟140下。是典型的热射病!”前天下午3点,王老太被救护车送至市一医院抢救。当时,急诊室医务人员正好都在,急诊科副主任王弋,立即带着七八位急诊医生抢救。
王老太全身皮肤都是被烫伤的水泡,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不稳定。因体液丢失严重,气管插管后,医务人员立即开通几路静脉,为她大量输液。
“老太体温极高,她的脑组织被‘烤熟’了,完全失去指挥身体各器官工作的能力。我们赶紧用物理降温法为她降温。”王老太体温调节中枢因发生障碍,内脏和大脑都在高温下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医生拿来冰帽给老太戴上,又拿来冰枕垫在她脑袋下,尽可能快地给脑组织降温。同时,往静脉里注入了血管活性药物、保护脑组织和营养脑细胞的药物。
当晚11点,奇迹出现,老太体温下降。当大家都松了口气时,昨天凌晨2点,老太心率突然下落,出现心力衰竭。
“医务人员轮番上阵,进行心肺复苏,可老太依旧没能挺过来。”看到家属悲伤的表情,王主任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热射病死亡率极高,但如果再早一小时,早点被路人发现,也许就有机会获救。今年夏天,我们抢救了这么多中暑患者,很遗憾,她还是第一位没有活过来的病人。”
热射病的原理
“热射病,是中暑里最重的一种,通常,只要没发展到这一步,就有得救。”王主任遗憾地说,平时,环境温度在26摄氏度时,人们感觉最舒适,一旦超过37摄氏度,皮肤就不能再和空气对流,通过辐射排热,只能通过蒸发汗液散热,降温功能下降。这样,很容易导致脱水,进而电解质紊乱。
“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肉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体内,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失调。”
王主任提醒,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热射病)。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40%~50%。
遇到中暑病人你可以这样做
王弋主任说,遇到中暑病人,轻者,我们要迅速将他们搬到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人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如果患者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洗上半身。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我们医院治疗中暑除了拔火罐、刮痧外,还有一个特色是放血治疗。”省中山医院医学保健中心医生赵渊渊表示,放血治疗主要适用于中暑较为严重,伴有发烧的病人,主要是在少商穴(大拇指内侧)和大椎穴(颈后第七颈椎处)扎一针,放点血,可以起到退热作用。
贪凉的人要防“阴暑”
昨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家指出,市民在防“阳暑”的同时,别忽略“阴暑”。
专家说,中暑,有阳暑和阴暑之分。
“阳暑,是人不适应炎热气候,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而发生的。而阴暑则是人们在炎夏过于避热趋凉引起,急速降温也属此范畴。”
因“动”而致中阳暑的病人,比例比前几年减少约60%。但阴暑病例,却比以往增加3至5成。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夏秋季大热天,过于避热贪凉和急速降温,常在人们休息、睡眠或补充水分时而发生。
“空调不要打得过低,保持在26~28℃(最好是比室外低3~5℃),开2~3个小时停大半个小时。烈日下劳作回屋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澡或用冷水浇头等,在皮肤温度慢慢退下来后再用温水洗澡。每天吃些如梨、西瓜等性偏凉的水果。”
专家说,阴暑属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一周内自愈,老弱少儿及孕妇等相对脆弱者应该多加防范。
记者 柴悦颖 见习记者 吴洁 夏佳波 通讯员 陈员 詹祥 徐尤佳 张颖颖 汤婕 施水泉 见习记者 孙志君 制图 林焱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