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日前,绍兴市政府在镜湖新区进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与企业家座谈等方式,了解新区工业企业当前的转型升级路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指导。
镜湖新区是绍兴市区经济的一方热土。这里,正在酝酿一场经济发展方式之变:有落后产能的退出,有高新项目的引进,更有一批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壮大,并培育出一批细分市场的后起之秀……围绕一个“绿”字展开的“加减法”,被人形容为“镜湖现象”。
搭好大平台引进“绿”字号
“转型升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广义上讲,我们新区本身就是转型升级的大平台,有着独到优势。这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既方便又难以下手,我们试图精心描绘一幅绿色画卷。”镜湖新区管委会主任吉振海说。
事实上,在镜湖新区,一座现代化的绿色新城建设已拉开序幕。吉振海说,13座企业总部大楼年内将全部动工,总投资额达38.8亿元的6个新项目将落户新区。这些绿色无污染的项目将给新区带来“城”的概念。如与台湾“敏盛”签约的一个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就达15亿元。该项目将推出目前省内最高端的体检项目,有望成为杭州湾甚至长三角地区的疗养集散中心;由温州商会投资的五金机电市场,占地200多亩,将为新区三产发展提供增量;占地135亩的超五星级酒店也将落户新区。另外,有一些大型休闲项目正在洽谈中。
“新区的建设离不开绿色项目的引进。正是有了这些符合新区定位的项目,才使新区经济有了质的提升。”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志江说。
增加资金投入改造传统产能
“做纺织照样有饭吃,而且可以吃得更好。”这是镜湖新区一位从事纺织业已有多年的企业家的话。记者在镜湖新区采访时,听到不少关于“专注纺织业的故事”。
被誉为中国轻纺城“花布大王”的潘永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布打交道,直至现在,其经营的浙江金时针织集团有限公司效益不错。面对绿色浪潮下的纺织业,潘永兴不但没有说过一个“退”字,反而津津乐道:“我觉得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做纺织永无止境。”为此,“金时针织”今年投入5000万元,对传统的梭织机进行改造,取而代之的是高档针织圆机;对普通的平网印花进行数码改造,使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均有提高。目前,他又看中了碳纤维产品。
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金时针织”这样以资金投入促产业升级转型的例子还有不少。如绍兴市越发机械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
经过两年时间,开发出了国内领先水平的全电脑针织机工艺系列产品,目前供不应求,今年销售收入将是去年的3倍。绍兴市芝轩纺织有限公司通过设备投入,生产出了新型防刺穿布料、防静电布料,是国内细分市场的后起之秀。
减少落后产能迈向绿色产业
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寻求“重生”时,一部分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自然被推到了产业转移的“风口浪尖”。
镜湖新区管委会决策层敏锐地看到,新区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新的经济元素来充实其内涵,而当前新区的“绿心”定位,决定了留在新区的工业必须是高端的。就在这一“倒逼机制”的催促下,一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的硬仗悄然打响:浙江新建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由于受用地限制以及新区“定位”的影响,很难扩大再生产。为此,该企业主动要求搬迁,全部搬迁后将引入一“绿色”项目;针对绍兴万地木业有限公司经营的产品相对低档,新区也要求其实施搬迁。据悉,该企业计划投资4亿元,将现有的工业企业转型为商务酒店,目前已完成规划方案评审。
据了解,去年以来,镜湖新区已有7家规模以上企业签订了搬迁协议。取而代之的是不污染环境且占地少的文化创意、金融产业、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等。
就在这进退之间,镜湖新区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脱胎换骨,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23.3%。
绍兴日报 记者 沈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