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1日讯1700多年前,德清历史上逐渐形成了“舞出前溪”之说。千年之后,在前溪歌舞的诞生地武康,有了一个自发组织的“前溪歌舞团”,其主要发起人是42岁的范巍凌,这位民间舞者已走过了15年的“前溪歌舞”追梦之路。
穿过武康镇英溪两岸街道,记者采访了这位纯粹的民间舞者。范巍凌是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她根据本土的题材尤其是前溪流韵编创了不少舞蹈,凭着一腔喜好跳了十五年舞蹈之后,为了寻觅和再创“前溪舞”,两年前她又辞去教职,一心一意地搞起了舞蹈研究和编创。
“我想去追寻德清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让古老之舞重放光辉。”范巍凌向记者介绍了盛大如同梦幻的“前溪歌舞”,西晋有一位叫沈充的德清名人,此人身为车骑将军却是作曲和编舞的行家,他广蓄歌伎,前溪(英溪流经武康段又名前溪)两岸笙箫夜夜,歌舞升平,史载“舞出前溪”。沈充家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豪门贵族,好习歌舞成为这一地区的时尚;南北朝时,《前溪舞》又被刘宋王朝引入宫中成为典礼礼乐,前溪地区出现大量以歌舞为职业的人群。一直到唐朝,武康前溪都可称为一所大规模的舞蹈学校,许多歌伎都来源于此地,因此“前溪歌舞”是汉民族舞蹈的摇篮。
五年前,范巍凌主创了舞蹈《前溪情歌》,并邀请一批舞蹈人才进行排练,县里的舞蹈爱好者由此相互熟识并组织起来。此后,大家又一起排练过《游子吟》、《美丽莫干山》等节目。据了解,成立“前溪歌舞团”之初还不到10名成员,但如今已发展到了几十人,她们原创的《池上舞前溪》、《前溪情歌》、《洗衣歌》等节目屡屡在演出中获奖。
范巍凌告诉记者,舞蹈没有疆界,不囿于地域也不囿于时间,但由于年代久远,“前溪舞”没有留存下什么音乐和图片,甚至系统的动作也很难捕捉。为此,她远赴各地采风考察寻访,观摩古代舞蹈图腾,揣度敦煌壁画上的舞者动作,考证“踏歌”之舞流变,向民俗专家问学并进行二度创作。
最近,她从有关防风氏的资料文献中得到启发而编排创作了《防风神舞》,后来又改编成《防风神韵》,在杭州大剧院演出后获得观众好评,创作灵感是来自德清古老的防风传说。
湖州在线-湖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