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的信息产业、红火的红木家具业、繁荣的小商品小五金,背后都有文化支撑
金华,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浙江日报讯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成为金华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业产品注入文化创意
注入文化创意,也能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曾经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木相框,画上了京剧脸谱、龙凤呈祥等图案,出厂价从一二元提高到十几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义乌华鸿相框,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还在美国注册了公司。
素有“小邹鲁”之称的金华,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曾孕育了骆宾王、吕祖谦、李渔、黄宾虹等一大批文化大师。但是,金华一度被戏称为“卖廉价劳动力的文化沙漠”。尤其是义乌与永康,尽管小商品、小五金产业发达,由于缺乏文化创意,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档次低、利润薄。
针对这一现象,金华决定从文化破题。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民资外资发展文教卫社会事业的意见等举措,全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相融,推动金华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大市转变。
金华各地启动了各种创意文化工程。
金华市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经济开发区建起孵化园,以“零成本”的创业条件,先后培育孵化出一大批网络企业。
永康每年面向全国举办工业产品设计大赛,吸引76所高校的学子参与,为当地五金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今年5月,永康与河南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该市还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工业设计服务试点单位。
义乌市专门打造创意文化园,吸引55家从事产品创意、外观包装的企业入驻。今年以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创意产品十分畅销。
传统工艺嫁接现代产业
与义乌相邻的浦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传统书画版权被义乌商人购买之后,变成了书画产品,畅销海内外。书画艺术正成为一件件文化艺术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义乌市鑫达彩印公司,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迎客松》、《世外桃源》等一幅幅名家的中国画实现批量生产。这些画跟人工绘制的几乎一模一样,用墨着色极富韵味。
古婺文化遗产丰富,金华酥饼、金华火腿、金华府酒等有着千年工艺的饮食文化,依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充满活力。但同时,有些工艺濒临失传,东阳木雕就是其中一例。
东阳木雕位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可在几年前,东阳木雕还困难重重。传统工艺产业化是东阳木雕的唯一出路。
为推动木雕工艺转型升级,东阳市先后出台一揽子木雕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
东阳木雕集团率先引进电脑雕刻机。老师傅干几天的活,用现代化机器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木雕工艺提速了。眼下,这种雕刻机在东阳已有成千上万台。
作为“百工之乡”的东阳,家具行业也找到了出路:木雕+红木家具,把传统工艺嫁接到现代家具上,使其融入现代产业。
短短二三年间,与木雕相结合的东阳红木家具行业,年产值达20亿元,还带动数万人创业就业。
绿色经济风光无限
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说,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具有资源集聚、集约、集群和多次利用的优势。金华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来抓。
从近年来的国产影片《投名状》、《疯狂的石头》,到网络游戏交易网、网络视频KTV,这都是金华人近年来培育出的绿色经济。
东阳横店镇从为拍电影“造景卖景”起步,到创作影视作品输出文化产品,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如今,横店已吸引华谊兄弟、唐人电影等356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占全省影视文化企业的六成,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占全国两成。
金华市区的网络文化经济,更是方兴未艾。政府推出的孵化园,短短几年孵化出众多网络文化企业。金华市已拥有各类行业网站200多家,3家进入中国商业网站100强,8家进入中国行业电子商务100强,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其中,5173游戏装备交易网站年收入超50亿元,上交税收5000万元。“9158”视频社交网站,有400人的工作团队,今年营业额可望超过2亿元,同时还给3000多名音乐爱好者在网络上创造了就业岗位。
为助推文化产品走出去,金华市从2006年开始,每年在义乌举办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5年来,以“提升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为办展宗旨,金华市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和交易会相结合,加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吸引国内外客商参展。义乌文博会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行业品牌展会”。
目前,金华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共有九大类共1.4万余家,从业人员23万人,年产值45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