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是怎么样的?除了各种具有探索性的科学研究,还要和北极熊相伴
参加科考的浙大教授通过卫星连线商报科教记者,独家公布在“白色海洋”的亲身经历
北极的天,亮堂堂
考察队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
在不动也会出汗的桑拿天,这则报道可能是史上最清凉的。
7月1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王华军与妻子道别后,登上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以下简称雪龙船),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主要负责海冰厚度测量方面的工作。
经历了40多天的等待,昨天上午,王华军通过卫星独家连线商报记者,为读者们带来了北极科考的独家见闻。
这次经历对王华军来说,可谓是终身难忘。不过,由于卫星通信费价格高昂,传一张照片到杭州要好几百元,所以暂时不能和读者分享王华军自己拍摄的北极影像。好在随行的新华社记者,给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记录。
7月27日,“雪龙”号在北冰洋海雾中航行。新华社发
王华军的北极时间
8月1日,水塘像一条通天大道
雪龙船已过80度50分(纬度),目标是88度,今天早晨上了第三个短期冰站。这里是冰原地带,到处是冰,大多数冰有1米-4米厚。时不时会见到水塘,有的水塘会连成片,像一条通往北极的航道。
8月6日,“北极航道”为雪龙船开道
凌晨4点29分31秒,雪龙船突破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最北记录N85°25.409′,今天晚上要加餐庆贺。能够通航的冰一般都在1.5米-2.5米厚,船航行在“北极航道”中,没有遇到大麻烦。
8月7日,邂逅埋头吃海豹的北极“形象大使”
今天是长期冰站工作的第一天,这块冰方圆在10公里以上,厚度估计平均2米左右,表层的雪也有10厘米厚,可以在上面停直升机,冰下的海水有3000多米深。上午我和队友帮忙搬东西上冰站,分别是两辆雪地车,三辆雪地摩托,三个苹果屋(防熊用的)。科考人员从悬梯上走到冰面,同时用直升机把苹果屋吊到各工作区。一个实验用的铁笼子,搬迁时从飞机上掉了下来,门摔坏了。
每个工作区大约500米见方,都设计在雪龙船的左舷一侧,驾驶台派人眺望,各区边上派两名队员持冲锋枪防熊,雪地车和雪地摩托在后面挂上雪橇拉仪器和工作人员。
午饭后刚上冰一会,听到雪龙船的防熊警报拉响,大家赶紧上船,开始以为是防熊演习,后来听说真有防熊队员看到熊了,我拿出望远镜观看,全船的人都在看。
防熊人员说,我们的科考船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的楚科奇海域一片浮冰区,邂逅了一只北极熊。当时,北极熊正埋头吃海豹,突然看到“龙船”船驶来,吓得掉头跑开,一边跑,一边还不停地回头张望。虽然距离很远,但在长焦镜头中,这位“北极之王”身材魁梧、四肢发达,令人生畏。
由于北极熊的存在,北极科考比南极多了一种潜在危险。
今天风大,大家都戴着帽子,面罩,手套,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是谁。整个下午我和室友一直在安装测温度和湿度的仪器,拧螺丝的时候,脱下手套一会就觉得好冷,到收班时还没有完成,明天我要在走航观测仪器下面做仪器标定和钻取冰芯工作。
8月9日,北极的天亮堂堂
北极的太阳是一直绕天边转的,天总是亮的。今天上午,我按计划帮Timo(一个国外科学家)安装仪器,还把校旗插在旁边照了几张相。大家走路时要格外小心,留意脚下融池和可能的冰缝,以防掉进海里。今天我钻了三根半冰芯,测量它的电阻率,还准备把冰化成水测量它的盐度。
8月11日,队友险些掉入冰海
今天上午,天上下着小雪,有雾,我用雪撬拉着TEM(一种测量仪),雪撬后面是TEM的收发线,为了安全,前面有一位队友用竹竿探路,后面有室友看着回线框,我操作仪器并拉着雪撬继续测量冰块厚度。
靠近冰缝剖面时,我们想将原来的测线平移一定距离后再观测。前面的队友已走在前面,现在要改变路线,他用竹竿探了一下路,在靠近冰缝的时候,后脚踏的地方冰陷下去了一尺多,他的前脚没有迈过冰缝,整个人就栽倒了,我赶紧把他拽了上来,冰凉的海水进到他鞋子里去了,他赶紧回船换掉,还洗了个热水澡,中午我去看他,还好安然无事。后来,凡是靠近融池和冰缝的冰块大家都不敢触碰。
下午还是下着雪,眼镜上一会就有水,看不清前方道路,过一会就要去用镜布擦拭。
防熊最有集团军作战的味道了,最前面的是持枪的防熊队员,雪龙船的驾驶台有领导和值班队员用望远镜瞭望,雪龙船的后板有“海豚”直升机待命,一旦发现熊,直升机能在8-10分钟内起飞去驱赶北极熊。这两天天气不好,有雾,还有冻雨,直升机的机翼和尾翼过一会就会结冰,这可忙坏了机组人员,时不时就要去把冰弄掉,以确保直升机随时可以起飞。
背景阅读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历时85天,是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
每日商报见习记者 陈琪
考察队于7月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厦门出发,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考察队除来自国内(含台湾)的科研人员外,还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韩国的7名科学家参加,共计122人。考察活动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域,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以及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