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付订金、不砍价,快速赶货等等,近日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不少商户遇到过此类外贸公司。一位经营户将此消息发至义乌经侦大队经济案件预警平台,以求证公司的信誉,不到两个月,该信息平台已经收到2500条,正是这2500条信息,让24家外贸公司被这道市场防骗“防火墙”揪个正着,浮出水面。8月9日,记者从义乌有关部门获悉,这24家外贸公司或关门或失踪,涉嫌逃匿。
赊账经营曾经一度帮助义乌市场经营户率先赢得了不少客户,在同行市场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不过,他的负面淫威也正在不断挥发。一些投机取巧者正是抓住这一漏洞,在国际商贸城里寻找作案目标。
涉案企业表里不一、手段多样
近日,新成立的一家“煌成进出口有限公司”四处骗货,很快不付订金,订了价值300余万元的货。令他们想不到的是,由于两名商户对他们的公司产生了怀疑,在经济案件预警平台(jz.onccc.com)上发帖向警方咨询。他们还来不及运出第一批骗到的货物,就被警方抓获了,很多商户因此避免了损失。
吴先生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有一个商位,主要批发皮鞋和运动鞋。此前,吴先生在商位上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一名自称“煌成”公司业务员的女子表示要订购一批价值15万元的鞋,不过,这名业务员表示,订货不付定金,货款要在两个星期后结算。由于是第一次和对方打交道,吴先生心里很不踏实,于是登录经济案件预警平台发帖,请民警帮助调查“煌成”公司的信誉。
吴先生发帖后第三天,经济案件预警平台又收到一条有关调查“煌成”信誉的求助帖,发帖人赵先生也是国际商贸城做鞋类批发生意的商户。当天,一名“煌成”业务员向他订购了一批价值12万元的鞋,同样不付定金,货款在20天后结算。
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对这家外贸公司进行调查发现,虽然“煌成”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过,但这两本证照上的住所、法人代表名称、公司类型和经营范围等与工商部门登记的内容不符,明显是“套牌”的。在对“煌成”业务员进行调查时,民警又发现,3名工作人员肖成飞、陈冠和肖伟使用的名片上居然是“李雄”、“张立勇”和“秦浩”的姓名。三人被带到经侦大队接受调查。
经审讯,肖成飞、陈冠和肖伟交代,“煌成”实际是一家骗货公司。目前,肖成飞、陈冠和肖伟已被义乌警方依法逮捕。其余5名骗子的身份也已摸清,已被警方上网通缉。
在义乌外贸公司里,境外公司也发生过“骗货”事件,经侦大队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在8月初有家“艾玛”公司的企业法人是伪装为英国人的加纳籍人士在市场上骗货。一些商户以为来了大客户放松了警惕,出了大约200万货物,恰恰相反,这家公司关于支付订金的“规定”自相矛盾,露出了马脚,引起了一位市场经营户的怀疑,同样在此预警平台上,警方收集了相关信息,在尚未出货之前,将该外籍人士和外贸公司的货物截获。
义乌警方介绍,在近期排查的外贸公司中,此类外贸公司共有24家有严重经济问题,他们所在的国家主要是印度、韩国、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采购商往往以按照合同定期到外贸公司提款为由拖延时间、麻痹经营户,在货物离运中国时逃之夭夭。
预警平台是一道出色的“防火墙”
经侦大队工作人员向记者揭示了一些骗货公司的基本特征。1.初次交易;2.公司未注册;3.公司新设立;4.大量订货;5.公司业主身份不明;6.约定支付货款期限较长;7.交货后秘密转移货物;8.未履行合同约定、拖欠货款;9.合同中签名与实际身份不符。
据了解,经侦大队在收到预警平台的相关信息后,由专管员先进行研判,需其他单位承办核查的信息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发送到各核查单位专管员,各核查单位要在三个工作日完成核查工作,然后发回经侦大队,由经侦大队审核后录入预警平台。经侦大队视情组织召开处置协调会议,会同各单位按处置预案予以处置。
“这就是我们经济案件预警平台各警种联动核查机制的基本流程。根据这个各警种联动,我们就能更快更准地发现那些有诈骗、逃匿嫌疑的外贸公司。”经济案件预警平台的负责人龚卫东认为,公开经济案件预警平台各警种联动核查机制不但可以促使商户和警方联手打造一道更加完善的市场防骗“防火墙”,而且还可以起到震慑居心不良的外贸公司的作用。
记者发现,虽然这两个月,涉嫌诈骗、逃匿的外贸公司比较多,但是商户们的损失却并不多,由于警方及时介入,并第一时间在预警平台上发布警示,以致涉嫌逃匿的外贸公司事发时,很多商户都还没有把货送到他们手里。据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