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妹背后都是她这些年在鄂尔多斯获得的荣誉
浙江在线08月17日讯林娟妹是乐清人,在鄂尔多斯是“大姐大”级的人物,因为她来鄂尔多斯已有整整23年,是那里资格最老的浙商之一。
浙商来鄂尔多斯不只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在林娟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记者说:“如果说温州是生我的第一故乡,那么鄂尔多斯则是养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人很热情、善良,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片热土。”
辞了“铁饭碗”来当承包户
在来鄂尔多斯之前,高中毕业的林娟妹在供销社上班,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但跟很多温州人一样,怀着一颗闯世界的心,她辞去了工作。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林娟妹的启动资金算是充裕的。“在温州,4是喜的意思,我们出来创业,父母给了2400元,公婆给了2400元,我和老公攒了2200元。我们的启动资金有7000元。”林娟妹揣着这笔“巨资”来到了鄂尔多斯。
“当时的鄂尔多斯有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三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市中心的柏油马路都很窄,路两边都是风吹来的沙子。”林娟妹回忆着1987年刚来鄂尔多斯的场景。
卖衣服是她最早干的行当,为此,她在原伊盟糖酒业公司租下了三个柜台。“开始人生地不熟的,言语也不通,生意蛮难做的,还亏了一些钱。但我们卖的衣服,款式在这里算是新潮的,所以生意越来越好做。”
林娟妹说,当时在鄂尔多斯做生意的并不多,当地人不懂什么是承包,一直觉得这对温州夫妻做生意有投机倒把的嫌疑,于是举报,工商局来查了好几次。
一天4万元的营业额
那时的鄂尔多斯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谁在上面勤劳耕种,谁就能先富起来。林娟妹和她老公就是靠着每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发家了。
1988年,林娟妹一年的收入已经达到4万元。
她在鄂尔多斯商厦、供销商厦、商业大厦租下了三个柜台,经营着服装、针织品等。1994年,林娟妹创办了鑫利达制衣公司东胜分销公司。1998年4月,她投资60万元在鄂尔多斯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时达商城购买了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诚达商贸有限公司。
据林娟妹说,当时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三四万元,过年的时候有五万多元。“可好景不长,1998年后,中国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风暴。鄂尔多斯的商业不景气,市场变得萧条,接下来的几年内,鄂尔多斯商厦、供销商厦、商业大厦相继倒闭关门,我的三个柜台一下子损失了80万元。”
“当时我刚买了一套住房和一个门面房,资金严重不足。门店一关就是20多天,造成货物大量积压。”我只好把50元的衣服,5块钱卖出去,这才收回了一些成本。”林娟妹说,自己当时是蒙着被子掉眼泪。
“我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几年后,她的生意开始好转。2003年,林娟妹的京蒙消防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接着,2006年4月,她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内蒙古电气消防安全检测站鄂尔多斯分站,自己出任站长。
除了诚达商贸有限公司的服装生意和消防器材外,她花精力最大的是电气消防安全检测站。据说,鄂尔多斯的所有加油站都必须经过她那边的检测。
林娟妹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作为外地人,我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在她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很多荣誉,鄂尔多斯总商会委员,鄂尔多斯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市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她说:“作为浙商,能在遥远的鄂尔多斯把生意做大,在当地留下口碑,这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聊到这里,林娟妹又回想起最初的日子:“那时候,这里的人一直叫我们‘南蛮子’,这虽然算不上什么骂人的话,但听着总不舒服,为此我跟当地人吵了3次架。而现在,身边的鄂尔多斯人都在佩服我们这些浙商,一群从南方来的外乡人,在鄂尔多斯有着如此的成就。”
●记者手记
他们见证了
鄂尔多斯的过去和现在
林娟妹和“黄老大”都是鄂尔多斯温州商会的主要成员,在这个民间商会里,有着几十个温州老板。
林娟妹笑着说,商会的成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喜欢多买房,开好车,但每一个在鄂尔多斯奋斗的浙江人,都是勤勤恳恳闯过来的。平时这些浙商碰面并不多,只有在某个项目需要大笔资金的时候,他们才会相聚商量集资的事情。
记者在联系鄂尔多斯工商联时,有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曾这么介绍:“虽然我没办法详细告诉你这些浙商的电话,但据我所知,在鄂尔多斯的浙商实在太多,不管生意做得多大,他们都不会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一直在忙碌,每次都是亲自跑来跑去。”
内蒙古电气消防安全检测站鄂尔多斯分站有位员工,是当地人,他在跟记者私下聊天的时候说:“鄂尔多斯人有钱,很多是靠着土地拆迁分到了一大笔钱。有钱之后,他们买豪车,买洋房,但并不让人敬佩。而像林娟妹这样的外地人同样也开着‘路虎’,但是靠着自己拼搏闯出一番事业的,是最让人佩服的。”
浙商给鄂尔多斯的人的印象,就是如此。
鄂尔多斯的经济,从无到有,这些浙商是最好的证明。